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2022年网约车行业研究报告

2022-03-21 18:16
资产信息网
关注

网约车,全称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对接运力(驾驶员、车辆)和乘客,提供非巡游出租车服务的经营活动。其核心的商业逻辑比较简单,利益关联方主要是平台、司机、车辆和消费者四方。平台分别对接司机、车辆和消费者,通过有效供需匹配赚取整个出行系统效率提升的钱。具体表现为:消费者通过网约平台打车,平台匹配运力完成服务,消费者为打车服务付费,平台从交易金额中抽成(5%-20%不等)。整个网约车市场根据运力归属和市场定位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网约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等四种主要形式。

图 网约车市场细分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资产信息网,嘀嗒出行,方正证券

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25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3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394.8万本、车辆运输证155.8万本,环比分别增长2.2%、3.9%。2021年12月共收到订单信息68123 万单,环比上升9.3%。2021年12月订单量超过30万单的网约车平台共17家,其中订单合规率最高的是享道出行,最低的是花小猪出行。与11月份相比,伴个桔子从11月订单量超过30万单降到30万单以下,新增招招出行1 家网约车平台订单量超过30万单。按订单合规率从高到低的分别是享道出行、如祺出行、T3出行、携华出行、蓝道出行、阳光出行、妥妥E行、招招出行、及时用车、神州专车、曹操出行、首汽约车、帮邦行、美团打车、万顺叫车、滴滴出行、花小猪出行。2021年12月订单合规率增长前3名的依次是T3出行、携华出行、帮邦行;增长最后3名的依次是招招出行、及时用车、神州专车。

网约车和出租车日完成订单总量已经超过高频核心用户总数。快车和出租车的客单价约30元附近,日均打车1次的话,月均交通花费金额超过1000元,对于月薪低于5000元的用户,交通花费占薪资比例已经超过20%,这样的支出是月薪5000以下的用户难以高频承担的。目前网约车业务正在触及第一层天花板。

图 2021年1-12月中国网约车总订单情况(单位:亿单)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资产信息网,中商情报网

图 国内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十亿元)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资产信息网,CIC,中信证券

图 网约车+出租车总完成订单量接近刚需人群规模(单位:万单)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资产信息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交通运输部,方正证券

第二章 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

2.1 产业链分析

网约车产业链:上游(运力和第三方资源)、中游(平台)和下游(用户),平台处于核心地位。网约车平台作为撮合交易方,需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平衡好司机收入/乘客成本以及平台佣金的关系,任意一方失衡都会导致供需不平衡。

图 网约车产业链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资产信息网,ISE

图 网约车产业链特点

资料来源:千际投行,资产信息网,ISE

三大要素“司机-车-乘客”

(1)司机

无论从企业端还是需求端来看,对司机都有更多更精细化的要求。对于企业而言,无论从增强司机管理还是提高司机认同感与服务意愿的角度,企业都有很重要的责任。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司机的合作方,网约车企业也是在积极地从准入机制、司机成长路径、司机行为规范的建立以及司机在服务过程中的一些奖惩机制等不同维度,不断组建和探索一些司机的体系化管理,提升司机的服务意愿和服务质量。因为司机的管理对行业的发展极其重要,未来对于司机的管理也是各个企业需要重点强化的方面。

(2)车

运营成本的重要来源是车辆和司机。整个行业中很多B2C先发平台 向C2C轻量化转型。滴滴本身是近似C2C模式,而对于一些后发的以车企为背景的企业,比如曹操出行和首汽约车等早期以B2C为主的企业,目前正在向此方向转型。首汽约车2018年就开放了加盟模式,到2020年,实现了全面的轻量化;曹操出行2019年开始尝试轻量加盟模式,在2020年受疫情这一特殊情况影响运力恢复较慢的情况下推出了pro-A政策,开放司机自由度,吸纳更多司机加盟,为企业的服务提供更多保障。

从后发平台转型角度看,整个行业更加希望下压成本,更多地聚焦服务升级。但转型需要一定的过程,也存在部分背靠车企的玩家继续采用B2C的模式。例如,T3出行是典型的背靠车企的企业,在2020年有很大增长,其转型移动出行的逻辑在于希望探索更多汽车销售模式,探索更多收入模式,但进入市场后也不得不采用更精细化的管理。T3、享道出行和曹操出行都是主机厂模式的代表,享道出行完成一笔融资,用于精细化管理。因此,网约车市场中的企业对市场扩充有相对规范的布局。

(3)乘客(需求端)

聚合模式加入,流量分发的模式有不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竞争格局。地图服务厂商、本地服务厂商等等纷纷加入这一领域,如高 德、携程、美团等。作为供给端,出行平台更多地探索精细化服务。供给端的出行平台秉持更开放的态度与这些流量平台合作,平台往往有巨大的流量数据作为支撑,合作有利于出行平台发现更多的服务场景,而出行平台的加入对于流量平台也是一种增持,流量端和出行平台是互惠互利、相互赋能的。

这些模式发展的背后原因有二:一是需求驱动,随着用户群体的不断增长,用户需求不断多元化,对于用户做更精细化的服务,能够使服务更到位;二是政策层面,比如助老模式,早在今年年初交通部的会议上就有谈及相关话题,要求优化打车助老模式。今年2月左右,各平台陆续开通助老模式;3月份交通部也印发相关方案,因此许多服务模式和顶层政策是强相关的。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