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昨日互联网,明日区块链

2018-09-25 10:04
来源: 巴比特

任职于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 80 年代末发明了万维网,在1991 年做出第一个图形界面网页浏览器。在他眼中,这种“网状”资源访问方式取代了原来树状资源访问结构,让信息传播变得更为自由。“我当时在为‘万维网’找一个名字时,我想要强调的元素就是它是去中心化的,让任何东西可以连接到任何东西。”

万维网之父 Tim Berners-Lee

伯纳斯·李坚持认为万维网的协议应该免费开放共享,并且永远纳入公共领域。他并没有为万维网申请专利。根据《创新者》,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在一份文档中宣布它“放弃该代码的所有知识产权,包括它的源代码以及二进制形式,同时允许任何人使用、复制、修改和再分发它”。

无数的浏览器、网页和应用由此而生。不过,去中心化的理想不再。

到了今天,世界上大多数的路由器和基站等通讯基础设施由各国通讯巨头掌握;移动互联网的 APP 成为信息孤岛,应用流量则被几家互联网巨头垄断,国外 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国内有 BAT。《纽约时报》认为,国人衣食住行每个决策,都可以在微信内完成,这何尝不是一种集权。(点击查看报道 How China Is Changing Your Internet)

这些公司加速了互联网的普及,也垄断了互联网的话语权。

去中心化这个看似美好的初衷一再异化。究其原因,彻底分布式的模式并不高效,规模效应带来了边际成本递减,每个人建路由器不如一个区域共享路由。社区治理也并不一定比公司制高效。

前车之鉴如上,依然不乏重押区块链者。

有人认为去重拾过去恰逢其时,当存储成本下降,信任将更为重要; 有人相信每十年都会出现新一代操作系统,区块链是下一代;更有甚者即便看不懂,也不可以错过。

互联网没能达成去中心化的初衷,也不妨碍它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哪个协议会胜出:开源情怀与商业合力

那么问题来了,该押注谁?

慢时代半步,会被抛弃;快时代半步,身先士卒。对于此时的区块链,押注基础设施是不二选择。

互联网形成归功 TCP/IP 协议,普及就得谈及基于 HTTP 协议的万维网。

据雷锋网和《创新者》,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不同局域网之间也有不同的协议(通讯规则),导致他们之间沟通困难。当时就职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罗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与温特·瑟夫(Vint Cerf)开始制定一个通讯规则,让这些主机能遵循这套规则通讯。这就像在制定一套世界通用“邮寄体系”。

发明 TCP/IP 协议的男人

我发布了最近一期的小明学习笔记(写的 TCP/IP 协议),朋友说想知道当年那么多协议,标准是怎么形成和胜出的。

确实,推广 TCP/IP 并不容易。在此之前已经存在一个互联技术(ARPA),其虽然无法支持 10 万台计算机的互联,但有一定先发优势,不并非瞬间就能转换为 TCP/IP。再者,标准化组织 ISO 自己推出了一套开放式互联的架构标准化组织。

虽说阿帕网是最早出现的“互联网”,但面对其他网络合纵连横,也是“寡不敌众”。据《创新者》,1981年,威斯康星大学的劳伦斯·兰德韦伯(Lawrence Landweber)联合一批没有接入阿帕网的大学共同创建了另一个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该网络名为计算机科学网(CSNET)。他说:“当时美国只有很少一部分计算机研究机构能够联网。”这个网络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网(NSFNET)的前身,后来逐渐成为因特网的主干,阿帕网地位摇摇。

另据雷锋网报道,“一直到 1983 年 1 月 1 日,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决定阿帕网以 TCP/IP 协议取代旧网络核心协议 NCP 后,互联网正式结束了旧通信协议的多方割据状态”。后来,两位发明者选择将 TCP/IP 协议的规范和技术开放出去,让所有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免费实现相互通信,并且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各种办会、BD (简直是创始人躬亲地推),说服大家用这个协议。随着 UNIX、IBM、微软等主流的软硬件厂商逐渐选择 TCP/IP 协议,其位置越发巩固。

TCP/IP 协议的胜出离不开“农村包围城市”的联盟策略以及一众大厂的支持,更离不开发明者的分享精神。

开源带来的免费、自由和开放,是一种有利的武器。苹果是全球利润率最高的硬件厂商,但开源的安卓操作系统市占率远超苹果。在 Windows 和 Mac 占领用户心智的今天,Linux 操作系统仍然程序员的最爱。

万维网的爆发式流行亦然。

万维网说白了是一款帮你找内容/资源工具(说黑了是以超文本标注语言与超文本传输协议为基础的信息浏览系统)。当时,各种新兴的互联网协议和内容查找工具也是割据山头,比如 Veronica 和 Gopher、Archie 和 FTP、万维网等。1993 年 4 月,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万维网对任何人免费开放,并不收取任何费用。两个月之后 Gopher 宣布不再免费,用户从 Gopher 转向万维网。

谈再多情怀还是要拿商业逻辑讲道理。开源免费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万维网的应用前景,丰富而低门槛。

Mosaic 等浏览器简易的图形化操作界面抓住了用户,奠定了万维网的地位。

沉迷研究球员数据的杨致远本来费尽心思研究 Gopher 和 FTP,在Mosaic 浏览器推出后,旋即转向了万维网,开始亲手编纂一份分类网站目录。这份万维网指南就是后来的“雅虎”(Yahoo!)。

1994 年 4 月,《连线》(Wired )杂志的创始人兼主编路易斯·罗塞托(Louis Rossetto)就认为,在上述协议和工具中,万维网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包括 Mosaic 在内的多款网页浏览器的图形显示功能已经越来越强大。

Mosaic 的出现成就了万维网,点燃了互联网大热的火种。

很多人可能没听过 Mosaic,但其核心团队而后创立的品牌则是让微软颤抖的网景。它的 IPO 标志着互联网时代开始。

在微软以操作系统捆绑的优势占领这个市场之前,网景市场份额达到 90%。据公开资料,网景推出后半年,万维网流量成为网络主流,其次是文件传输。这个趋势也告诉微软:抓住了网页,就抓住了未来。

互联网将席卷人类生活。

难以预测的未来:如何闯入消费级

1969 年,第一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办、反越战游行示威爆发、NASA成功载人登月球、可编程计算机被放到了微处理器上、第一个可远程连接网络阿帕网诞生。

音乐被改变,科技引发改变。当年,大众只会看到音乐节成为新闻焦点。

衣食住行、风花雪月,人类真正关心的话题。只有当科技进入了这些领域,才会有巨大的势能。

道理听了很多遍。可是,历史上那么多次改变,还是来得那么猝不及防。

技术的发明者只能为应用蓄势,总是猜不到结局。1954 年,研制出晶体管的贝尔实验室看不到的未来,却被德州仪器的哈格蒂看到了。《乔布斯传》作者艾萨克森评价,哈格蒂有与乔布斯一样的能力:一是扭转现实扭曲力场,他可以迫使别人做到连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可能的事;二是让消费者迷上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需要的设备。

为了打入消费市场,他要求工程师把晶体管单价从16美元降到3美元,并费尽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无线电和收音机公司跟他一起生产一款袖珍收音机——一种市面上完全没有的设备。所有公司都觉得消费没有这个需求(听起来是不是跟苹果生产虚拟键盘一样?当时谁会觉得我想要虚拟键盘),但有一家公司被他说服了。

突然之间,每一位身处美国的人都知道了什么是晶体管。

收音机不再是一台放在客厅的共享设备,而是个人设备,你可以随时听想听的音乐,即使这些音乐是你的父母不允许你听的。《创新者》中描述的收音机之于摇滚青年,一如今天网易云音乐之于文艺青年们,装 X 必备神器。

晶体管收音机的出现和摇滚乐的兴起之间也确实存在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猫王)的首张商业唱片《That’s All Right》正是在 Regency 收音机流行的同期推出的。一方面,这种充满叛逆气息的新潮音乐使得每个小孩都想拥有一台收音机。另一方面,收音机可以被随身带到海滩或者地下室这些远离父母的为难和控制的地方,这样也会促进音乐产业的蓬勃发展。

“我对发明晶体管的唯一遗憾是它被用在了摇滚乐上。”晶体管的其中一位发明者沃尔特·布拉顿经常这么抱怨道,不过这大概只是一句玩笑而已。飞鸟乐队(The Byrds)的主唱罗杰·麦奎恩(Roger McGuinn)在1955年庆祝自己的13岁生日时,收到的生日礼物就是一个晶体管收音机。“我听到了猫王的歌,”他回忆道,“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改变人生的经历。”

从此,人们开始改变自己对电子技术的看法,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它将不再是大型企业和军队的专属领域,它也可以是实现个性、自由和创意的工具,甚至还会带来一点叛逆精神。

40 年后,音乐产业再次被互联网改变,标志性的产品叫  iTunes 。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唱片公司为了赚钱,不再销售单曲,而是销售专辑。专辑中只会有一两首好歌,但粉丝会为了主打歌买下整张专辑。直到苹果开始在线销售音乐。

用户能轻松地购买、管理音乐,苹果的工程师需要解决在线支付、MP3加密或数字水印、数字压缩和发行等音乐界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成为乔布斯》一书写道,“苹果没法依赖唱片公司直接向iTunes用户销售、发行音乐也不可行,因为唱片公司的技术不过关,在线销量乏善可陈。索尼音乐曾尝试在线销售数字音乐,但基本不销售其他唱片公司的音乐,而且无法在电脑上播放。”

最后,iTunes 解决了上述“属于音乐产业的问题”,成为在线音乐一大渠道,甚至后来进军内容产业。

几大唱片公司没想到,他们的敌人不来自音乐行业,而来自互联网。

50 年代的收音机,就像后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

它们曾经都被看做是专属于大企业与军队的“集权化身”,与消费领域结合之后产生难以预知的化学反应。谁能想到晶体管会推动了摇滚,iTunes在数十年后改变了音乐产业,早期互联网缔造者无法预见亚马逊、Facebook和谷歌的诞生。“用户体验是个很奇妙的事情,互联网的初期谁能想到做淘宝、微信和饿了么,杨致远和马云那时候还在做黄页。”

技术早期本来就是大量试错。与当年不同的是,今天的风投环境太过成熟,试错的成本太低,推高了泡沫。

互联网历史上的种种意想不到与泡沫,给了创业者历经牛熊还愿意押注区块链的理由。

“You can't gaze in the crystal ball and see the future.

What the Internet is going to be in the funture is what society makes it.”

即便互联网做不到去中心化,也不妨碍今天BAT攫取中国互联网八成流量。

即便互联网没做到当初设想的一切,却做到了它想不到的一切。

谁知道这不是区块链的明天呢?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