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疫情重现,复苏放缓,国运的钟摆向何处?

2021-11-25 14:07
西泽研究院
关注

作者:赵建,西泽研究院院长

(2200字,3-5分钟)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的宏观风险骤然升温,投资者一致性预期的担心似乎集中在:去年中国作为为全球供给物资的“世界工厂”(人民币升值)吸引的几万亿外资,会不会在重大政策风险及中美货币政策错位的新变化下流出,从而引发人民币资产的估值塌陷。

除此之外,对于投资者来说,还有三个重要的风险因子值得密切跟踪:

1,一年来最严重的疫情开始出现,变异的病毒让一切又重新不确定起来。新的变异病毒,已经让十余个省市升级为中高风险地区,当前可能是继第一次大疫情得到控制后,一年多以来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间。

据说这次的变异病毒传染性更强(CDC:新冠变异毒株德尔塔(Delta)R0值(即每名染疫者传染的人数))达8-9),追溯检测更难,因为有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一旦势头进一步蔓延,大范围的封城、封路,停工、停产似乎又不可避免,尤其是刚刚开始恢复的旅游、文娱、餐饮等行业,可能又要遭受第二次重创。这种后果有多严重,仍然不可预知。

2,全球经济“复苏错位”,呈现出与去年相反的态势——欧美经济开始强劲复苏,但中国经济却开始放缓。中国经济在率先强劲复苏一年后,开始出现边际乏力的情形,欧美复苏却进入强劲区间,“错位复苏”形成与去年相反的态势,加上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加剧,可能会引发国际资本回流发达国家,但政策层似乎还没做好准备。我们以前判断的,由外循环创造的“稳增长压力较小的黄金窗口期”,可能正在慢慢关闭。去年以来疫情防控成功积累起的“国运”,可能正在摆向另一边。

7月PMI指数变化情况:供需双回落,经济动能边际趋缓

3,灰犀牛集聚,房地产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市场预期非常不好,大批债务违约或重组似乎无法避免。

去年以来,在经济明显向好的形势下,防风险攻坚战进入真正的攻坚阶段——治理房地产泡沫和债务风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对房企再融资加以约束的“三条红线”等。

然而问题在于,中国的房地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债务型组织,从拿地到开发到销售,无一不是依靠债务创造的资金链,因此与银行紧紧绑定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对房企债务进行如此严厉的手段,本意是消除风险,但处理的过程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次生风险,甚至可能引发大的债务危机。

我在以前的报告中多次提出,金融市场与一般的商品市场不一样,因为前者是一个预期和信念网络交织的世界,“一即是多,点即是面”。那种想在局部拆弹而在全局免疫的做法是不可能的。这个教训,在包商银行和永煤债务的处置中都能得出,前者将整个中小银行的信用评级拉低,同业存单成本上升;后者令整个河南市的信用环境污染。

“三条红线”:剔除预收款项后的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

因此,在疫情冲击重现、经济周期性放缓和系统性风险集聚三大压力叠加的时间,投资的逻辑应该发生哪些改变?如果风险开始集聚,政策层的紧信用思路还会持续吗?如果信用和货币像疫情期间那样同时放宽,人民币风险资产是不是又要集体来一波放水牛市,还是在政策及资本国际流动下加剧市场波动?去年疫情冲击后货币大放水带来的“疫情牛”会不会再现?

情况显然与疫情1.0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几个逻辑大概率是成立的:

逻辑1:由于去年积累的防疫基础设施、网格化治理体系、数字防疫技术及经验的不断完善,还有疫苗的普及,此次疫情冲击不会像去年那样大。即使是病毒有了较大的变异,防疫系统仍然能较好的处理。因此,需要降低疫情冲击后果的预期。

逻辑2:紧信用周期可能正在走向尾声,信贷额度管控,广义地方债(包括城投在内的融资平台贷款甚至非标)的管控等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可能会逐渐放松。因此,需要提高信用放松的预期,下半年的信贷额度有望放松(现在收的太紧了)。

逻辑3: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也接近尾声,政策取向正在从整顿风险逐渐向稳定风险和稳增长目标切换。去年第四季度,防风险攻坚战集中整治房地产风险,到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整治股市泡沫风险,接着整治互联网和数字资本的无序扩张。在这个进程中,7月1日的特殊节日影响了整个节奏。

需要注意的是,最近对教育、游戏等行业的政策冲击已经提升到了制度性、体制性层面,有些行业的生存状况都会受到根本性影响。由此引发海外中概股的集体抛售,几十万亿市值几天灰飞烟灭。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我们的一个深层次担心是:中美之间率先在资本市场脱钩。以后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融资路径几乎被切断。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后中国积累的相对优势正在减弱。

去年中国以其特有的治理能力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并在全球其他地方疫情大爆发的情况下,进一步发挥了“世界工厂”的角色,为全球供给防疫物资和日常用品,出口或外循环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

有人说这是“国运”,但这国运的背后是瘟疫灾难和任劳任怨的制造业企业。疫情防控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但是道路自信不应变成道路自负。在新一轮疫情之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的疫情防控优势正在减少,而且在疫苗普及的情况下,群体免疫可能相对于“网格隔离”更有弹性和韧性。

如果疫情成为一种常态,或病毒不断的变异,中国的防控模式可能需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后疫情时代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的新形势。

(图源:百度、stocksnap.io、一财,财信)【西泽研究院原创,欢迎转发转载。烦请注明来源,谢谢!】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