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天津“人脸识别”将立法,未来AI企业何去何从

近日,《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表决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而在《条例》第十六条则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自然人信息的,应当经本人同意并约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据此,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被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

该法案的通过,为当前从事“人脸识别”的企业,再次敲响了“警钟”——如果他们在未经他人的许可下,私自采集他人个人信息,将违反相关规定。

简单点说,企业如果随意采集个人信息,那么其将担负法律责任。

而天津此次立法,也将为其他省市的立法提供了基础。不难想象,未来国内将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及内容,而从事人脸识别的企业,也将迎来更为坎坷的道路。

AI企业再遇“拦路虎”

随着AI时代的到来,“刷脸”已经成为国内科技的关注点,大量企业纷纷布局其中,而在这一波浪潮中,商汤、旷视、云从、依图成为其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企业;与此同时,安防巨头海康威视、大华、科达、宇视等企业也基于安防的需求,不断深挖人脸识别这一领域。

此外,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企业也没放弃这一市场,不断推出相关软件算法,从而实现对这市场的布局。

对于他们而言,安防,是人脸识别最佳的落地场景——在前几年的宣传中,抓捕在逃人员成为这类企业宣传重点,而公安用户的嘉奖,更是对他们的肯定与认可。

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安用户是出于公共安全的要求,才部署大量视频监控。

而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大量企业也开始布局其中——任何一家企业,都强制要求用户提供个人大量信息,在他们的认知里,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可以有效加快对个人信息的认证。

但对于某些不法企业来说,他们考虑的是如何贩卖自己收集的用户信息——11月28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公安局公布一起以能办“老保”、发放补贴为诱饵,骗取老年人个人信息用于贩卖的案件;11月19日,经济观察报记者在某“数据交流群”里发现,群中充斥着其它大量贩卖个人信息的消息,内容包含个人所有数据,价格低至0.4元/条……大量的个人信息面临着泄露的风险。

而对于AI企业来说,他们也需要大量人员信息——为了更好的让AI识别技术应用在行业里,必须让AI通过画面进行识别,而现实中的照片,成为最好的“口粮”,但这些照片,则是用户的个人隐私内容。

对于这些照片的来源,某安防企业CEO表示,为了更好的让人脸识别应用在实际环境中,大部分监控摄像机是在当地政府的允许下,直接搭载在规定的区域,而路过的车辆或人员数据,则会作为数据存储在后端。同时,他表示:“这些数据并不是一次性内容,在未来其他算法上,也会使用这一数据。”

而天津本次立法,则直接影响AI企业的数据获取——该企业CEO直接说道:“如果不让我们采集数据,那么我们将无法让AI在实际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这将导致后期算法的准确性全面下降。”

无孔不入的数据收集

“没有哪一家企业敢说自己的数据来源完全符合法律法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技术总监说道,他表示。“其实很多企业在一开始的时候,会从各类视频网站中下载视频或图片数据进行测试。随着算法的成熟,后期则会把监控设备应用在实际场景中,这些场景所收集的数据对于企业来说是‘免费’的,而这些数据并不会删除。”

同时他说道:“这是行业的默认规则,你不做,其他人也会做。”

而对于第三方企业来说,数据来源也值得考虑——在国内,民众对自己是否被拍摄并不会引以为然,他们所考虑的仅仅是“是否可以更为快捷的辅助个人工作或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个重点问题是,人们并不会知道自己是否被其他设备拍摄——由于政府基于公共安全的问题而大量建设监控后,人们无法分辨出哪些是政府项目,哪些是企业私自建设内容。

此外,互联网企业也成为其中的“帮凶”——“我以前的企业曾做过这些事情。”某APP开发项目总监如实说道,对于他们来说,出售用户资料并不是因为企业从事这一方面,而是为了让企业活下去。

“由于初创企业的资金问题,出售用户资料成为他们收入之一。而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这部分收入并不算多,他们也就不屑于去做。”该总监说道。

而对于用户是否知情方面,该程序员表示:“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这个写入‘许可协议’中,但用户是否仔细查看,我们就不知道了。”随后他说道,“如果不答应,我们也不会免费提供软件的使用权。”

对于数据的流向,该总监回答道:“这类数据属于核心数据,通常是由企业领导或高层管理,但对于其他人来说,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获取并不难。”

AI企业,何去何从?

在条例的限制下,AI企业将无法获取“免费”的信息,那么其必然需要把“训练”交由第三方企业进行学习——但这笔费用并不低廉,而且会面临着核心算法数据泄露的问题。

与此同时,这类第三方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数据来源是否“正常”,“如果我们采取一段视频,我们是否需要与每一个出现在画面中的消费者签订合同?”某第三方平台说道。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一法案得到普及,那么对于AI企业来说,其技术测试流程必然改变——“如果只能让公安或其他G端用户采集人员面部信息,那么后期我们测试必须备案,同时数据也交由他们管理,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有一定的影响。”某AI企业CEO最后说道。

PS:由于该文章部分内容较为敏感,经被访者同意,本文不显示任何被访者信息。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