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风起共享电单车,小玩家离场进行时

2020-05-07 15:10
Alter聊IT
关注

02巨头的执着和勇气

吊诡的是,无论是美团、滴滴,还是站在哈啰出行身后的阿里,无不趟过共享单车的浑水,可为何照旧对共享电单车趋之若鹜?排除掉害怕掉队的观点,可以找到两个核心的关键词,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规模。

先从技术来说,早已是整个共享电单车行业的共识,毕竟技术是扫除一切现实问题的关键,或者说是打动资本市场的第一要素。

以我所熟悉的宁波市场为例,一家名为小遛共享的新兴品牌最近花了不小的力气宣传自家的90度规范停车和亚米级精准定位技术,暂且不论诸如电子栅栏之类的技术在共享单车时代就已流行,小遛共享的所谓“新技术”解决的只是停车的规范性问题,远未触及共享电单车的核心技术。

原因也不难理解,共享电单车的技术核心无外乎电池和“换电”。前者也曾是困扰电动车的瓶颈所在,共享电单车玩家在这一领域鲜有涉足,想要提升产品的续航能力,就需要购买容量更大的锂电池,成本也会相应堆高。后者则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也关乎着规模和成本的控制。

以前面提到的宁波公路运输中心披露的数据为例,共享电单车的周转率之所以远高于共享单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共享电单车的投放机制,仅在高校、繁华商圈等少数地点投放,用户也被迫在固定的区域换车。结果就是,共享电单车的目标受众被限制,换来的是车辆在小范围内的高周转。

究其根本,现阶段的共享电单车深度依赖人力更换电池,然后集中到统一的站点进行充电,也就决定了共享电单车的投放不能离设置的充电站太远,并且牢牢限制车辆的骑行范围。于是共享电单车虽然诞生的时间点和共享单车相差无几,过去几年中却异常低调,市场分布也以小而美的玩家为主。

或许中小玩家仍然受困于电池技术和市场规模,美团、滴滴等巨头眼中则是另一番景象。

比如据传美团订购的车型锂电池续航能力在60公里左右,较于市场上一些小品牌的车辆有着不小的续航提升,如果车辆每天被骑3次,单次骑行3公里左右,换电一次即可保障一周左右的正常运营,在成本控制上更有优势;哈啰出行在2019年就与宁德时代、蚂蚁金服成立了合资公司,探索标准化的换电柜、换电车等产品。

简而言之,共享电单车的成本和准入门槛是不争的事实,可在巨头眼中与共享单车的竞争逻辑并无太大差异,终究还是拼规模、拼运营、拼成本。

03加速淘汰“中小玩家”

需要紧张的,恰恰是那些小而美并打算规模化扩张的“中小玩家”,本以为巨头的入场将共享单车推向了风口,随之而来的将是资本市场的青睐,事实上却可能将中小玩家们一举推到生死边缘。

一个直接的影响,滴滴、美团、哈啰出行的入场将进一步教育用户,也将分走中小玩家在二三线城市艰难积累起来的市场,特别是在巨头们粮草充足的背景下,新一轮的价格战将是大概率事件。

等待小遛共享等小玩家的将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一味地防守,注定会被巨头们蚕食市场份额,最终向曾经无数共享单车品牌一样消失在浪潮中;如果以攻为守,倘若在使用率和规模上无法跑赢巨头,在市场上投放的共享电单车越多,资金链所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以至于出现崩塌的局面。

战争的不公平之处在于,共享电单车的营收是中小玩家的生命线,可对来势汹汹的巨头恐怕只是一道“前菜”。正如滴滴的目标在于弥补四轮车外的出行生态,增加一个新的流量入口,以达战略防御之效;美团向来奉行“高频打低频”的逻辑,收购摩拜到入局共享电单车莫不是如此;身为阿里系一员的哈啰出行,悄然在哈啰出行App中加入了生活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入口……本身就是一场降维打击。

另一个既定的事实是,中国存量的电瓶车规模已经超过了3.5亿辆,每年新增的电瓶车销量在4000万辆左右,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用户为三四线城市的中年群体,以及一二线城市中的年轻人。

之所以提及这样一组数据,用意是想圈定共享电单车的核心用户群,生活中四线以上城市的年轻人才是共享电单车的主流用户,而围绕这群用户的争夺战已经打响,代表动作正是滴滴已经为青桔单车找到刘昊然作为代言人,进一步强化在年轻用户群体中存在感的野心不言而喻。

相关联的就是业内流行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说法,有如2016年底才进场的哈啰单车,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在摩拜和ofo鏖战的夹缝中活了下来,然后在蚂蚁金服重仓后逐步实现逆袭。当下的局面正是,诸如小遛共享、觅马出行、小品出行等占领了一两个城市的玩家不可胜数,但“农村包围城市”或许正在被巨头们关闭。

可以笃定,有了共享单车的前车之鉴,共享电单车的战争势必会夹杂着残酷二字,即便不会引发近乎疯狂的“烧钱大战”,也将有大批的中小玩家成为巨头们跑马圈地的牺牲品,成为共享电单车大众化的代价。

04写在最后

回到用户的视角来看,巨头的进入绝不是一个坏消息。

不少投诉平台上早已充斥着共享电单车的投诉,稍微知名一些的品牌,都能搜到几十条有关乱收费、退押金的投诉。行业光鲜亮丽的另一面却是用户的“纠结”,一面享受着共享电单车短暂的便利,一面担忧平台倒闭押金难退。

巨头的进入,与其与生俱来的品牌信任和资本实力,必然会引发用户的用脚投票,这是一开始就注定的结局。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