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危机中的共享单车,还是“新四大发明”吗?
4月3日,美团收购摩拜单车。
6月1日,有消息称ofo资金链紧张,开始大规模裁员,COO张严琪带领的海外事业部已解散。
6月11日,《财新周刊》报道称ofo目前欠款15亿元,押金余额仅剩35亿元,挪用押金或超百亿。
6月15日,ofo取消了所有城市的信用免押金,用户必须购买95元福利包才可享免押金骑行。
毫无疑问,共享单车这一行业,已出现了严峻的“现金危机”,就连曾经平分天下的摩拜与ofo,恐怕也难以幸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互联网上流传出了“新四大发明”的说法。
高铁、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共享单车,这四项技术确实给许多人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随着媒体的传播,让“新四大发明”成为了网红词汇。从含金量角度来看,高铁无疑是中国高科技工业的一面招牌,彰显了中国制造的技术硬实力;移动支付与电子商务,也从金融技术与人口红利等维度构成了行业壁垒;而旨在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共享单车,始终存在着争议。
在吴晓波前几天的公开演讲中,他罕见的发了脾气,以笃定的口吻对共享单车展开批判。相信他的疑问,也代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读者内心:
今时今日,陷入现金危机中的共享单车,还能称之为“新四大发明”吗?
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是一把双刃剑
共享单车的理念自从诞生之初,就受到了所有投资机构的青睐。
关于出行领域的大蛋糕,有着滴滴的例子摆在眼前,没有哪个投资方愿意眼睁睁的看着它被别人切走。平心而论,共享单车的出现,确确实实的方便了城市用户的出行。以往一两公里的路要走半小时,而打车又不划算,骑上共享单车就能轻松搞定,还不必担心车辆的安全,价格更是便宜到几乎不要钱。
因此,共享单车迅速获得了人们的欢迎,并以井喷式的速度占领了大街小巷。
烧钱大战截止到2017年底,基本形成了两级格局。至此,人们还以为摩拜与ofo的双巨头对抗走势会持续下去,形成如阿里与腾讯一般的拉锯战。
可是,当时我却不这么认为,我始终觉得市场还会出现搅局者,因为这个行业实在门槛太低了。果不其然,2018年刚刚过半,摩拜与ofo都分别陷入了现金危机,而扮演第三方挑战者的哈罗单车,以火箭般的速度窜起,尝试着发起弯道超车。
这暴露出了共性单车最大的软肋——缺乏核心技术,难以形成行业壁垒。
单车的制造研发,是由上游的工厂批量生产的,而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又是依靠资本烧钱推动的。反观那些估值一再飙升的共享单车企业,唯一掌握在他们手里的只有用户资源,用户资源能否取得变现还远远没有得到验证。在风口期,或许能够不断融资扛住压力,但是缺乏长期盈利的自我造血能力,使得摩拜与ofo两个曾经繁荣一时的品牌都陷入了困境。
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依靠着简单直接接地气的优势,得到了资本的青睐,实现快速的扩张;而另一方面,在面对后续更强资本加持下的挑战时,又显得捉襟见肘,穷于应对。
此时此刻,摩拜与ofo能打的最后一张牌,就是用户忠诚度了。而用户的忠诚度在资本市场面前是不堪一击的,通过烧了几百亿培养出的用户粘度,本该在最危急的时刻成为“品牌的护城河”,可是,在这场“烧钱大战”中获益最大的用户们,似乎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袖手旁观。
沉默的用户
每一位尝试过共享单车的用户,无论是否认可,都会承认它的便利性。
得益于铺天盖地式的投放量,中国一二线城市里,共享单车的覆盖速度快得令人咂舌。从最初的互联网从业者跑去尝鲜,到后来大爷大妈们也学会了骑车买菜遛弯,“量大管饱”的共享单车满足了人们短途高频出行的刚性需求,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尤为有趣的是,曾经猖獗一时屡禁不止的“载客摩托车”,在共享单车掀起的“烧钱大战”中全面溃败,几乎一扫而空。各个地铁口前的“摩的”师傅们统统改行,这些与城管斗智斗勇了十几年的“老油条”,主动退出了这场看不懂的战争,因为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共享单车都不要钱,随便摆在那任人骑,价格那么便宜赚个啥子哦?”这个复杂的问题。
其实,这不怪他们,因为共享单车的投资方也没想好。
风口之下,各式各样的共享单车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融资无果后又以迅雷之势倒下。
腾讯科技发布了一份“共享单车死亡名单”,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中国市场已夭折了数百家的共享单车品牌。伴随着这股死亡风潮,对于共享单车的诟病也开始甚嚣尘上。
最大的问题,就是用户们反映“共享单车越来越不好骑了”。有的车型骑起来很轻便舒适,有的车型就显得又沉又费力,给用户造成十分糟糕的出行体验。当一窝蜂的“争相骑车跟风潮”褪去时,应该比拼体验上的对决,用更好的骑乘感来征服用户。可惜的是,由于新兴品牌的强势入场,驱动着各大公司为了保住市场,又继续打起了价格战,控制成本,一再忽视用户体验。
2018年3月,ofo通过抵押单车所有权的方式 ,刚刚从阿里手中拿到了17.7亿元的E2-1轮融资。这笔钱看似很多,可是据美团收购摩拜时晒出的财务报表显示,每个月摩拜就要亏损5-6亿。因此,对于与摩拜市场体量接近的ofo,这轮融资也就只能烧三个多月而已。
连传统巨头们都手头吃紧,面临着资金链紧张的风险,哪里还有人愿意花大价钱去改善用户体验呢?紧抠成本,控制ROI,成为了各大共享单车品牌活下去的唯一法宝。
用户总是健忘的。当一款App不能给他们带来舒适的骑行体验,价格又没有足够的优惠折扣时,沉默的按下“卸载”转投他家,其实没那么困难。
管理!管理!还是管理!
加强管理,听起来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在我们的实际经营中,每一个企业无论兴衰,都离不开“管理”二字。
共享单车这一行业,自从诞生之初,就面临着诸多管理上的难题。
首先,就是线下市场的粗放式管理。本就不宽敞的人行道上,常常被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占据了70%以上的空间,东倒西歪的摆放,使得正常走路的人们举步维艰,心生厌烦。上下班高峰期的写字楼附近,一辆辆争相穿梭的共享单车,以惊心动魄的方式闯红灯抢速度,把汽车都“别”得无话可说。与此同时,共享单车的安全问题也屡遭诟病。为了解决“车辆损坏严重”的负面现象,企业选择了更加疯狂的举措——加大线下投放量,颇有一种“以毒攻毒”的味道。
过量的投放,影响到了市容环境,许多地方政府开始介入管控和限制投放数量。北京市交通部门就曾表示要解决粗放式管理,限制共享单车增量,并进行减量调控。而各个城市里的“共享单车坟场”,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其次,是公司内部管理层的混乱。ofo创始人戴威一度信心满满的认为,自己可以单打独斗的撑下去,他还特意算了一笔账:ofo自行车的成本不到300元,若按照12个月报废来算折旧的话,每天的折旧不到1元。每个运维人员大概负责300辆车,一天薪水100元,平摊到每辆车上,一天的成本也不到1元。总体算下来,依靠每辆单车约5~10元的租金收入,能够维持70%~80%的毛利,并不需要让资本主导。。因此,在与大股东滴滴产生分歧的时候,滴滴派驻共享单车企业ofo的三名高管便同时“休假”了。
17年里曾经有过一段摩拜与ofo商谈合并的传闻,后来无疾而终。而在接受了各方资本的助推后,摩拜与ofo都不得不继续在“免押金、免费”的道路上狂奔,距离租金盈利的最初目标早已渐行渐远。
海外市场的开拓,到底是给谁看的?
选择向海外扩展,是各大共享单车品牌的一个战略方向。诚然,在国内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下,App选择出海不失为一招秒棋。可是,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单靠资本烧钱来运营维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于ofo海外事业部被爆解散的消息,虽然官方出面否定,但是通过各大榜单来看,ofo并没有太多的海外市场份额。西雅图交通部门共享单车项目负责人Kyle Rowe接受华尔街见闻采访时,毫不客气的说“在经历了至少半年的海外拓展后,没有任何一家中国共享单车公司在美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规登陆。甚至在尚未向政府提交申请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占道投放”。日本对单车停放限制很是严格,违规停放单车就会被拖走,而罚金高达5000日元,基本否定了国内共享单车模式的可行性。被寄予厚望的新加坡和印度,也遭遇了当地本土化品牌oBike、OlaPedal、Yulu的坚决对抗。
不客气的说,大多数共享单车在海外的新闻成绩,更像是给国内看的,没有足够聚焦于当地用户的本土化需求。
想要在海外市场开拓,就要根据地区国情和文化差异来迅速调整,实现快速渗透。像是在前几年的东南亚地区,系统工具类的中国App大受欢迎,而后没过多久,就迎来了应用产品与内容爆发的高速增长。到了2018年,资讯、摄影、音乐、视频、游戏类的产品开始突飞猛进,一再刷榜。
面对这样瞬息万变的局势,就要求企业必须把控产品布局节奏,聚焦于当地需求。以我们豪客互联为例,16年运用系统清理类产品Super Cleaner和系统安全类产品Hi Security快速打开市场,上市一年下载量就超过了1.2亿。随后,我们在17年底调整方向,发布了Candy自拍相机等App,连续登上了巴西、阿根廷、泰国等国热门摄影类App榜单第一名。
通过量身定制的海外本土化策略,我们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累计激活用户近4亿 ,覆盖全球近200国家和地区。
相反,单纯把中国的共享单车搬去海外,而忽视了身材、体能、习惯等因素,动辄几十个国家的宣传声势,结果单纯几万辆的投放甚至还不如国内一个城市多。要知道,前几天武汉市政府刚公布,仅武汉一个城市的共享单车数量就高达103万辆之多。花费不菲的运营成本,是否明智呢?
在我看来,这样的“出海”,恐怕实验性质要更强烈一些。
从迅速过热到趋于变冷,遭遇现金危机的共享单车,是否还能被称之为“新四大发明”,其实并不重要了。本质上它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出行终端“最后一公里”的事情,为什么最后会一再出现“过山车”的情况,恐怕更值得我们深思。
无论是深耕国内市场,还是要出海国外,我们的App厂商都更应该把目光放在用户身上,完善自己的商业模式与管理把控,而不是陷入被资本裹挟的烧钱大战之中。
文 | 孙良Jedi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STM32全球线上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