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从“失控”走向“必然”,Facebook们要学会玩一场“无限游戏”

2018-04-11 10:06
来源: 极客公园

“失控”的是用户隐私数据的收集、使用和保护,“必然”则是用户数据使用边界的确定。

美国时间4月9日,扎克伯格放弃了他的T恤加牛仔裤,穿上了西装,步入美国国会,向众议院能源及商业委员会提交“8700万Facebook用户数据是如何被不当分享给政治咨询公司剑桥分析”的书面证词。

证词中,他第一次正面承认错误:“这是我的错,我创立了Facebook,并负责它的运营,我对当前发生的一切负有责任,我为此感到抱歉。”

Facebook数据泄露事故爆发后在数周内,“剑桥分析利用FB用户数据操纵美国大选”,“Facebook忽视用户隐私数据保护”、“Facebook出卖用户隐私数据牟利”,成为外媒报道的几大主题。《纽约时报》等外媒也不断利用新的细节、证据,加强、加深事件的影响。

用户隐私数据的收集、使用、保护是一个全球化的话题。这从李彦宏说出的那句“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加开放,相对来说也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遭到的绝大部分网友的唾骂可见,从几乎每个人的手机中都收到过骚扰短信或电话亦可见。

从普通民众到大小媒体,群情激奋背后暴露了这样一个事实:用户隐私数据收集、使用和保护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走向失控。

失控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私事和领域。从人类会利用树叶遮羞开始,隐私就产生了。进入互联网时代,隐私变成一个个1和0的代码,部分隐私就变成了隐私数据。无论哪种隐私被侵犯,都会给当事人带来伤害。

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是数据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数据滥用失控的象征,但它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例,当然也不会是第一例用户隐私数据泄露事件。比如,2016年,两名黑客盗取了Uber5000万乘客的姓名、电子邮件和电话号码,以及约60万名美国司机的姓名和驾照号码。黑客可以轻易地通过这些数据找到用户的位置,甚至是家庭住址,随时成为最熟悉你的陌生人。

然而,如Uber、Facebook这样“漠视”用户隐私数据,也只是庞大互联网在用户隐私数据方面失控的冰山一角。

即使是一款看起来使用程度不高的应用,也都能收集到包括用户的用户名、邮箱地址和密码等隐私信息。就在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曝光的同月,著名运动装备品牌安德玛(UnderArmour)对外宣布此前有1.5亿MyFitnessPal用户数据被泄露了。而MyFitnessPal其实只是UA旗下的一款食物和营养主题应用。运动品牌旗下的小软件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注册需要手机号实名注册的其他应用了。

如果你认为这类数据不会危及用户本身,那么可能想的有些简单。Facebook用户数据泄露被认为影响了美国大选,但有些应用收集的数据带来的隐私风险其实不比Facebook隐私数据泄露来得低。

全球最大的同志社交软件Grindr用户数据泄露就引发了这一群体的集体恐慌。据BuzzFeed报道,Grindr正在将其平台上的用户数据分享给第三方公司,这些信息包括用户的GPS数据、电话号码、注册邮箱和种族,甚至是有无HIV等个人私密信息。这些数据如果落在反同性恋或歧视艾滋病患者手中,其造成的危害绵延无穷。

如果我们以Facebook为标杆往回看,往深了看,不难发现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其实暴露了科技互联网公司在收集、使用、保护用户数据方面的“失控”冰山,这座冰山低下藏着的是无处不在的数据收集和使用。某种程度上来说,Facebook此次事件的爆发甚至是个机遇。随着用户隐私数据的话题变成集体性议题,关于用户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边界的确立也成为一种“必然”。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