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现代版“围城”:互联网大数据下的“洗脑”

互联网自发明以来,逐步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是工作还是娱乐,都能在互联网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切。甚至在网络上,每个人都能找到许多志同道合的人,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又一个圈子,而这些圈子,成为了现代的“围城”。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强,因此广受欢迎,但还有许多人性格内向,因此喜欢独处,但即使内向的人,也希望能够有个机会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不论是高兴、欣喜亦或是哀伤、沮丧。正好互联网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机会,一个宣泄自己情绪的机会。

大数据可以勾勒出所有用户画像

如今进入到21世纪,互联网更进一步发展,海量的内容无时无刻不在冲刷着我们的大脑,无数的事情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尤其在大数据时代,甚至可以通过数据来勾勒出一个人的整体画像。

大数据,也被称作巨量数据几何,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简单来说,我们在互联网中进行任何动作,都会产生相应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汇集之后,通过整理,便可以得到有效的数据,把用户人像勾勒出来,进行精准定位,不论是投放广告,或者观看喜爱的文章以及视频,都能在前排推送给用户。

大数据的本质是双赢

正常情况而言,这种数据的收集不管对于企业还是用户来说,都是有利的,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更好的服务自己的用户,在明白用户的喜好之后,更精确的投递自己的产品,而用户也能够很轻易的找到自己想要找寻的内容。

严格来说,大数据的这种策略在互联网被发明之前就已经存在,早在市场经济的开端,商家们就自发的开始了对市场的调差,了解市场偏好,这便是最初的市场调研,针对不同用户群设计战略,也是商品社会建立的基石之一。

但是这种本就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在某些人漠视规则越界的情况下,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我们每个人的每天都会产生无数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来说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在筛选之后,能够体现我们日常行为习惯的信息则具有极大价值。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一个平台上产生的信息,只会被这个平台收集,这也是双方自愿的,为了让这个应用更好的服务于自身,因此可以让该平台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这些习惯来造成用户粘性,是用户不会轻易的离开。

举个例子,我们使用的社交软件,比如微信、QQ、微博等,都有极其强大的粘性,在用户使用过一段时间之后,便难以脱离,我们不是不可以放弃使用这些软件,而是放弃使用的代价太大。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