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供应链的“私房菜”要做社会的“家常菜”
北京时间2023年3月9日晚间,京东发布了2022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
尽管从时间线上讲,刘强东“内部培训”带来的变化应该还未来得及完全体现,但创始人的一系列动作,显然令京东团队重新把重心聚焦到了“成本、效率和体验”上面。
总体来看,有两项全年数据值得记录,其一是营收突破一万亿人民币大关;其二是净利润达到282亿万人民币,同比增长64%大幅超出市场预期。
利润增长往往源于营收增长或成本降低,对应到京东此次的财报,一个尤为关键的数据浮出水平:京东的商品周转效率至少提高20%;履约费用率从7.1%降到了6.0%。结合京东的商品流通数量和GMV总量来看,过去六年京东在技术层面的千亿投入,将收获更大的回报。
01B面京东
对于京东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外界和京东内部人士大概有着不太一样的看法。
在普通用户看来,虽然也了解京东有自身比较强势的特色品类,也有高于行业平均水准的自营物流履约体验,但它首先被认为是家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的零售公司,然后人们才在这个概括性的标签之前加上其他修饰性的描述。
但在京东人眼里,特别是在刘强东看来,把京东看成一家网上零售公司未免太过狭隘,因为这个定义忽略了如今京东最差异化的核心能力。如果非要用网上零售商这个定位来套京东,那大概也只能适用于2007年之前的那段初创期。
因为2007年之后,京东开始自建物流体系。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注定京东要从零售商的角色转向供应链服务商。
刘强东在向外界解释京东的商业模式时,会极其高频地提到一个概念,就是京东总是在想尽办法减少货品的搬运次数。
把货物多搬几次并不会给货物增长任何的额外价值,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纯粹的消耗环节。但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有大量资源被分配到这个并不创造价值的环节。根据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的统计,2021年美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为8%,但中国对应的数字却达到了14.6%。
如果我们能把社会物流效率提高到跟美国相同的水平,按照2021年115万亿元的GDP计算,将能创造出7.6万亿的价值。作为对比,2021年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产值也只有8.67万亿,也就是说产生的社会价值,相当于额外再造出一个汽车行业。
当然,京东或许有着比这更为宏伟的目标。刘强东曾在演讲中对标日本,希望能把整个中国社会化的物流成本降到5%以内。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美日三国在产业分布和国土环境上的客观差异,毕竟中国既不像美国那么“地广人稀”也不像日本那么“人口稠密”,物流效率居中或许是最佳的期望值。
而要向这个目标持续迈进,京东给出的解法是建设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同时,为了更清晰地传递这个愿景,京东把自身的战略定位从原来“零售和零售基础设施提供商”,调整成了“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所谓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指的是运用数智化技术连接和优化社会生产、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以达到降低社会成本、提高社会效率的目标。《新立场》认为,这个定义拆开来看,可以提取出以下三个内涵:
一是数智化。这是说整个改造过程需要以数字技术和智能设施作为抓手,来持续优化垂直行业供应链的成本、效率和体验。
二是全链路。全链路的供应链改造要求跳脱出传统零售商或者分销商的功能定位,向上切入商品生产环节,实现对供应链“生产”、“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的重构和优化。
三是社会化。供应链是个多方互动的复杂系统,只有通过开放平台有效调动整合各价值环节的社会化资源,才能实现敏捷响应,提升匹配效率。
显然,在上述提到的三个内涵里,数智化无疑是前提,其代表的技术基础设施正在重塑供应链。
02技术蝶变
京东的技术底色,或许是被三十万身披红装的京东物流小哥所掩藏了。普通人在讨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底色时,一般不会太多地提及京东。
所以当2017年2月10日,刘强东在京东年会上喊出“技术、技术、技术”的时候,很多人对此都抱着怀疑态度。用刘强东自己的话说,“很多人都在嘲笑我们,怎么京东一个干脏活累活的公司,想摇身一变去做高大上的技术了?”
也或许,京东“技术有限”的印象,也的确有早期模式笨重的原因,但也恰恰是因为吃过苦头,才使京东认识到了建立技术体系的必要性。
在京东技术团队自己出版的《决战618—探秘京东技术取胜之道》一书中,就有些细节片段描述了当时京东技术的状态。比如,2004刚创立的京东,技术部门一共就四五个工程师,甚至绝大部分代码还是刘强东本人写的;即便是到了2008年的618,商品秒杀的开始和结束时间都是人工控制,跟技术实力沾不上边。
很多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京东管理层都印象深刻,在当时,因为某个系统宕机而耽误了用户的抢购是家常便饭。那个阶段整个公司对技术的定位,就是技术只要支持业务的发展就可以了,不要掉链子,我要做大促,你要能支持我这么大的单量流量。当然,由于业务高速发展,像618这种访问峰值骤增的场景,要保证完全不掉链子很难。
然而也正是这些血泪教训,使京东有了两次重大的调整。
第一次是2015年,在京东的技术发展史上,这一年是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京东直接从组织架构的层面上,调整了技术和业务紧密贴合的“小闭环”模式,技术部门第一次从业务部门中剥离。这意味着京东技术开始作为独立的主体,迈开腿向前走了。
独立出来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包括云、大数据、AI等技术团队;二是应用技术研发团队,主要服务于商城业务,两大团队直接从属于CTO大系统。在上述调整的第二年,京东云发展成为公有云,成为京东第一次对外的技术输出。这其实也说明,当刘强东下令“向技术进军”之前,京东就早已为此做好了准备。
第二次是2017,刘强东在京东年会上的那次发言,在这之后京东技术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刘强东用几乎决绝的态度表示,京东要用下一个12年的时间,把上一个12年里建立起来的商业模式的每个环节,都用技术进行改造。这也意味着京东的商业模式看似没变,实则内在却开始了进化,并有机会在此基础上将新模式的优势向社会开放。
但光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IT领域的工程和科学积累,并不足以令京东在一体化供应链这条赛道上有比较独特的优势。京东技术体系的差异点在于,基于覆盖全面体量庞大的自营零售业务,所有的技术产出都面向真实的供应链场景,并在后续结合行业know-how迭代。
从2017年全面转型技术以来,京东在六年间累积投入了近100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一条愈加高效的供应链从中生长出来。京东商品的库存周转天数从17年的38.1天降为约30天,周转效率至少提高20%。同时履约费用率从7.1%降到了6.0%,如果按照每年1万亿元的营收计算,就相当于一年节约了110亿。
而随着京东将供应链基础设施面向全社会开放,也将有机会产生远超这110亿的社会价值。
03投资物流、辐射制造,京东抢跑实体改造
在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的发展中,数字化进程主要集中在消费互联网,国内也因此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消费互联网企业,其功能在于促成商品交易,而对上游的商品制造和流通的实体环节改造欠佳。
但随着消费互联网的流量见顶,不少科技公司开始向产业转型,希望扎根改 造实体环节。 毕竟相较于一些消费互联网产品前期烧钱扩张、后期收割用户的非理性逻辑,产业互联网的成功将建立在创造真实价值的基础上。
此时,京东从2017年就开始由技术改造商业模式中每个环节的抢跑,兑现为先发优势,因为这些被改造的环节,恰好就有社会商品制造和流通环节相关或相同。
这跟刘强东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比较契合:京东的任何一个产品服务都必须为行业创造价值——要么是为合作伙伴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要么是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一个不能解决行业痛点的产品或服务是没有商业价值的,是风口过后最先掉下来的那头猪。
消费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平台通过连接供给方和需求方,解决的主要是交易效率问题,这个阶段平台赚的其实是过路费;而到了产业互联网时代,需要把从产品设计、预测到生产的整条价值链串起来,这样才能实现产业效率的整体提升。如果按照刘强东的“十节甘蔗”理论,就等于是要从过去后五节的 “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往前五节的“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 延伸。
对京东而言,从数智化供应链的角度切入产业互联网算是一步妙手。因为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京东一直在打造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其实就是产业互联网的事,这已经构成京东的核心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虽然数字化供应链的创新改造集中在物流领域,但作为产业互联网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有远大于此的深远影响。只是其中一些被改造的环节,由于距离消费侧太远显得更低调,因而不太易被普通用户感知。
例如,制造业方面,京东开放供应链技术,携手超2000个品牌实现了C2M反向定制合作,实现“打造爆品-助力实体企业数字化升级-树立产业带降本增效标杆-推动产业质造升级”,同时不断推动供应链数智化协同,帮助制造业全面提升运营水平,实现精益生产和质造升级。
在农业方面,数智化供应链能帮助京东构建“高质量农产品-消费升级-农民增收”的正循环。
其中一项是通过“三网通”供应链体系,推行溯源化、品牌化、标准化三大举措,推动企业流通提效、反哺农户提高种养殖标准、推动土地改良产区优化等;另一项则是直接促成交易,振兴乡村经济:2022年京东11.11开门红,农产品覆盖2000+地标产业带,上线国家地标产品SKU超过12万个,其中超20个地标产业带成交金额同比增长超100%。
数智化供应链对制造业、对农业、对物流领域,乃至对整个商品生产-流通-供应体系的变革,虽然难以直接在平台GMV这类数据指标上体现出来,但它是藏在水位线以下的基石,作用不止在于支撑京东这艘巨舰穿越周期,更重要的是能通过对供应链效率的提升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04写在最后
京东最开始投资自建物流的时候,有人从ROI的角度算账认为不划算。
如今看来,这项投资不但在商业上成为了京东最优质资产的一部分,也以内在改造的方式完成了京东商业模式的进化,更能随着京东将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推向产业而外溢出难以估量的正向外部效应。
从宿迁农村走出的刘强东,把对社会责任、商业价值和长期主义的坚守刻在了京东的基因里。这种坚守是朴素的,这从京东那三十万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身上展现得最为明显。但这种坚守又是华丽的,因为从商业回报和社会效益来说它都收获颇丰。
有人说京东没有明显的技术产品,但当数以亿计的商品在大促期间快速送达全国各地,当灵活调整仓储和配送力量力保疫情下供应链畅通时,京东的技术就已经在无形中发挥着支撑作用。供应链基础设施能力,就是京东的技术。
而现在随着京东把这部分核心能力向社会开放,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原文标题 : 京东供应链的“私房菜”要做社会的“家常菜”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STM32全球线上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