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出行港交所“三进宫”:顺风车业务褪色,新增长极难寻
文 | 芳芳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资本市场再次迎来出行行业的挑战者。2月20日,嘀嗒出行递表港交所,开启第三次赴港IPO之旅。
在经过多次IPO折戟后,嘀嗒出行选择了中金公司、海通国际、野村国际三家券商护航。但在业绩阴影下,嘀嗒出行能否如愿以偿?这家业务量仅相当于滴滴出行九牛一毛的出行公司,又将如何拿捏投资者信心?
01
成也顺风车,败也顺风车
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最初名为嘀嗒拼车。但其业务真正开始快速扩张还是在2018年。彼时,滴滴出行已经成为行业龙头,且整体营收规模远高于市场上其他企业。仅从营收规模来看,2018年,滴滴出行已实现营收1353亿元,同期嘀嗒出行营收仅1.51亿元,二者的营收规模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转机也出现在2018年。当年,滴滴出行顺风车业务遭遇安全和舆论危机,同年公司宣布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这给了其他出行公司以发展契机,顺风车业务成为弯道超车的机会。
嘀嗒出行就是最大受益者。2018年第四季度,公司顺风车业务量环比增长142.3%。到2019年,嘀嗒出行已经拿下国内顺风车市场66.5%的份额,成为该板块的领头羊。2020-2022年前9个月,按收入结构划分,嘀嗒出行顺风车平台服务收入分别为6.72亿元、6.95亿元、3.9亿元,占据到同期总收入的89.1%、89%及91.1%。
凭借顺风车业务,嘀嗒出行的营收和利润同步起飞。2020-2022年前9个月,公司分别实现营收7.54亿元、7.81亿元、4.28亿元,营收规模相较顺风车起飞前2018年的1.51亿元有了明显跨越。同期,公司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3.43亿元、2.38亿元、0.65亿元,虽然逐步下滑,但三年时间累计盈利超6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曾经让嘀嗒出行风光无两的顺风车业务,也成为其净利下滑的罪魁祸首。2021年和2022年前9个月,嘀嗒出行净利润分别下滑30.67%和64.59%,下滑幅度不断扩大。
随着曹操出行、哈啰出行的相继入场,以及一年后滴滴出行、高德的顺风车业务恢复上线,再次抢夺走嘀嗒出行的市场份额。根据招股书,嘀嗒出行如今的顺风车业务市场份额已由66.5%降至38.1%,而第二位、第三位的占比则分别为31.5%、21.7%,与嘀嗒出行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同样恶化的还有嘀嗒出行的毛利率。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分别为82.7%、80.9%和74.6%。具体到三大业务板块,顺风车和广告及其他服务毛利率较高,出租车业务毛利率较低且波动明显。
具体来看,以2022年前9个月数据来看,嘀嗒出行顺风车平台服务的毛利率高达80.5%,广告及其他服务毛利率达到57.1%,而出租车业务的毛利则亏损741万元。
但整体来说,由于顺风车业务占据营收比例在九成左右,因此也与嘀嗒出行深度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收入结构单一,直接影响到嘀嗒出行的营收和公司的未来发展。招股书在风险提示中指出,中国的顺风车市场仍相对较新,市场对顺风车的接受程度及需求的增长幅度存在不确定性,甚至可能根本不会增长。
在顺风车业务发展不利之下,嘀嗒出行也在开拓新业务。招股书显示,出租车业务毛利率转负,主要是嘀嗒出行加大了对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补贴力度,其中用于出租车司机的补贴同比增长3.8倍。
不过,依靠加大补贴力度提升竞争力,显然并非长久之计。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嘀嗒出行想再造一个“顺风车奇迹”,目前看来仍然难于登天。
而发展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网约车市场的份额过于分散。招股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于2021年按出租车网约搭乘次数计,中国出租车市场中前五大线上出行平台的合计市场份额为3.81%,其中嘀嗒出行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0.22%。前五大线上出行平台合计的市场份额还不到4%,不论是哪一家企业,想要把自己的蛋糕做大,始终不是一件易事。
而在2023年1月16日,滴滴出行官方宣布恢复新用户注册。回归之后不久,滴滴出行迅速开启司机拉新项目,加入新的行业竞争。与滴滴出行相比,嘀嗒出行体量悬殊,先一步撑不下去的,大概率是造血能力差一截的后者。
02
合规运营成共识,多次碰触合规红线
嘀嗒出行近几年业绩恶化的原因,除了竞争对手崛起、新业务乏力等原因,也与公司的合规风险密不可分。
企查查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3月-2022年12月,嘀嗒出行母公司北京畅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先后8次遭遇政府有关部门约谈,包括交通运输部门、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昆明市交运局和昆明市出租汽车管理局等单位。
根据约谈内容,嘀嗒出行不仅存在出行安全隐患,还有随意调整运营规则、侵害从业人员和乘客合法权益、扰乱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恶意压底运价、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等10多项问题。
在遭遇数次约谈后,嘀嗒出行面临的行政处罚也与日俱增。根据招股书,公司顺风车平台累计收到57宗行政罚款,虽然36宗后续已撤销,但仍有21宗行政罚款,造成累计55万元的处罚损失。
面对行业监管,嘀嗒出行也在招股书中坦承风险:公司面临顺风车市场法规有关的不确定性因素,不遵守法规、发牌制度发生变动可能对其业务和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2022年2月22日消费者投诉案例
被处罚和约谈折射出嘀嗒出行业务上的大量问题。网上投诉平台显示,截至2023年2月,嘀嗒出行遭遇消费者投诉案例已超11526件。这一数字距离观察团8个月前的统计数据增长了4212件,短短8个月内投诉量增长幅度高达57.59%。此前行政处罚中提到的侵害从业人员和乘客合法权益等方面相关投诉,仍然有增无减。
整体来看,如果嘀嗒出行不再对顺风车业务加以约束,很有可能步上滴滴出行曾经的老路,而在行业监管日益趋严的背景下,倘若再有危害事件发生,嘀嗒出行势必要面临更加严厉的监管处罚和市场口碑的毁灭性打击。
03
资本宠儿or“弃儿”?已四年未融资
在自我造血能力难改善的情况下,嘀嗒出行近几年的扩张依靠的还是背后的资本支持。在最初几年,嘀嗒出行备受资本追捧。自2014年成立以来,嘀嗒出行先后经历过5轮融资,投资者包含蔚来资本、IDG、崇德资本、易车网、高瓴、京东等机构或企业,融资总额达到18.5亿元。
在2018年最近一轮E轮融资中,嘀嗒出行获得高瓴资本、京东集团、蔚来资本等多家机构认投,最终斩获这笔8亿元的融资。也正是在这一年,滴滴出行、高德等退出顺风车业务,嘀嗒出行由此迅速崛起,到2019年,公司交易总额(GTV)达到110亿元,其中顺风车交易额达85亿元,同比增长347.4%。
尝到甜头的嘀嗒出行,自然也要投桃报李答谢各家机构。截至IPO前,除了5位联合创始人宋中杰、李金龙、李敏等通过5brothers Limited持有公司33.11%股权外,其他外部股东中,各家明星机构的身影也浮现其中:
李斌及蔚来资本共计持股比例为24.03%;
IDG持股比例为10.43%;
腾讯通过易车持股比例为5.05%;
高瓴资本和京东集团持股比例均为4.23%;
携程持股比例为2.92%。
不仅如此,嘀嗒出行还为持股最高的外部股东李斌设置了董事席位,后者已加入嘀嗒出行董事会并负责投资策略等具体业务,还可为董事会指导及批准的事宜提供意见。
不过,随着网约车大战终结,行业格局基本成型,出行市场的故事不再具有吸引力。尽管嘀嗒出行对于股东赋予了极大回报及权利,但它早已不是资本的宠儿。自2018年E轮融资后,嘀嗒出行至今已有超过4年时间未再获取新的融资。在实力雄厚的滴滴出行,以及跨界选手高德、美团等围追堵截之下,嘀嗒出行的日子愈发难过。
因此,通过IPO募集资金,缓解资金链紧张问题,成为嘀嗒出行的唯一选择。2020年10月,嘀嗒出行首次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由于时间早于滴滴出行,甚至一度被外界认为有望冲击“网约车市场第一股”。然而该申请在2021年4月失效,嘀嗒出行随后更新了招股书,但6个月窗口期结束后,IPO仍未成行。
时隔两年,嘀嗒出行再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击,然而在曾经的巅峰时期未能做成的IPO,如今能否重新展翅高飞?面临市场竞争的激烈搏斗,失去天时地利的嘀嗒出行,恐怕更难打动投资者的芳心了。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
原文标题 : ?嘀嗒出行港交所“三进宫”:顺风车业务褪色,新增长极难寻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STM32全球线上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