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即时零售进入科技深海区,美团能交出什么答卷?

2022-12-10 12:47
华商韬略
关注

科技推动商业进步,是长久不衰的真理。

文丨华商韬略 熊剑辉

当线上线下两条曲线发展到并轨之际,即时零售正在呼唤一场前沿科技的革命。

【超市的变迁:零售的本质是高科技】

1916年,当世界上第一家超市Piggy Wiggle在美国田纳西的孟菲斯开张时,顾客们全都懵逼了。

除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店里只有收银员、理货员。当顾客习惯性拿出购物清单,要店员到仓库取货时,店员只是礼貌地告诉顾客:你们必须自己挑、自己选,然后来结账。

困惑的人们,很快体会到购物的自由和快乐。

超市的商业模式极具革命性,以至于Piggy Wiggle的老板为此申请了专利,却阻挡不了被群起效仿的风潮。

但Piggy Wiggle们只能算是“超级杂货铺”。世界上第一家现代超市的荣耀,属于1930年美国纽约的“库仑王”(King Kullen)。

当时,史无前例的大萧条横扫美国。“库仑王”却在一片萧瑟中,担当起“价格屠夫”的角色。

由于“堆得高、卖得低”,“库仑王”风靡纽约,成为在大萧条时代逆势增长的企业。

而超市的崛起,本质上还是时代的产物。

大萧条之前,繁荣的经济逐步使汽车、冰箱走进千家万户。人们乐于开着车大量购物,食品也能在冰箱储存更久,大折扣、量贩式的购物生逢其时。

此时,未来的“零售之王”山姆·沃尔顿还在老家当报童。谁也无法预料,他会给全球零售业带来一场革命。

1962年,创业之初的沃尔玛和“库仑王”的套路大同小异。

他把租金便宜的旧厂房改成大卖场,再将利润压缩到友商的一半,用超低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吸引顾客,再卷死友商、快速扩张。

但1966年,沃尔玛刚刚扩出几家店,山姆就力不从心了:商品的信息如此庞杂,他掌握的时间却如此滞后。如果不改变现状,沃尔玛跟别的超市就没什么两样。

于是,这位曾在美军情报部门服役的“老兵”决定,变革沃尔玛的信息系统。

1969年,沃尔玛购买第一台计算机,建立存货管理系统;

70年代,建立电子收款系统(POS),实现了SKU单品级库存控制;

80年代,使用商品条码和电子扫描器自动管理存货,与供应商建立自动订货系统,甚至发射私人卫星建立全球网络……

凭借强大的通信卫星和信息系统,沃尔玛的扩张变得毫无边界。不管门店在哪里,沃尔玛1小时就能实现全球盘点,全世界的数据尽在掌握。

用信息科技代替商业模式,这是沃尔玛霸榜世界500强的终极奥秘。

而沃尔玛的成功,让一个中国人坐不住了。

1983年,张文中从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之后,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后。留学期间,他切身体会到中外零售业的巨大差距,洞察了“零售业就是高科技”的真谛。

1993年,张文中回国。他开发了一套超市管理信息系统,结果根本卖不出去。

换成别人早就放弃了,但为了证明系统有价值,张文中干脆在北京开了第一家综合超市——物美。

作为中国第一家用POS系统的超市,物美的商品售价普遍比市价低10%-20%。

由于系统太先进,开张第一年,物美营收就高达1.8亿。

之后,物美走上持续扩张的道路,并在2003年成功赴港上市。张文中也被誉为“中国沃尔玛之父”。

【商超争霸战:ERP与云计算的碰撞】

物美的成功,只是中国超市争霸战的开篇序曲。

1995年,家乐福就开始在北京攻城略地。之后,麦德龙、沃尔玛强势进入。

到2010年,家乐福在中国开出800多家分店。沃尔玛更是后来居上,2011年业绩反超家乐福。

外资超市“三巨头”齐聚中国跑马圈地,颇有“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的凌云感。因为直到2003年非典爆发、淘宝创立,人们依然看不清电商会不会崛起。

但外资超市的泰山压顶,已经让张文中感觉到现实的压力。

如何与之抗衡?

2005年,张文中决定在物美搞ERP(企业资源计划),却遭到了几乎所有高管的强烈反对。大家不明白,信息系统用的好好的,为什么要白白扔掉1个亿?

2008年,当中国零售业第一个ERP项目完成时,物美的高管全服了。

物美的ERP,实现了对5大配送中心、1家大卖场、10家综超和便超店铺的综合管控,以及物流全程的信息化、信息对流程的驱动化;同时,第一次在零售业中引入了商业智能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业务流程再造等。

于是,在物美数万平方米的配送中心里,根本看不到调度人员,却实现了对物流的实时管控。

这让物美的数字化能力,第一次达到与外资巨头比肩的高度。

超市不可谓不努力,但时代的潮水却在向另一边奔涌。

2005年,当张文中下决心做ERP时,中国网上零售额还只有150亿;2008年,当物美ERP改造完成时,中国网上零售却实现了三大突破:

消费者突破1亿,交易额突破1000亿,网上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突破1%。

巨变发生得如此之快、之猛,超乎所有人想象,也包括互联网大佬们。

2010年,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上,互联网巨头们就云计算各抒己见。

有人认为,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没啥新东西;有人觉得,云计算像阿凡达一样遥远,根本不现实。

只有坐在台下的马云高唱反调:不做云计算,将来就要死。

很快,现实证明了马云的远见。

2009年“双十一”,400笔/秒的流量就把阿里的系统冲得支离破碎。但2020年“双十一”,阿里云却足以承受58.3万笔/秒的天量交易。

电商们不得不大搞云计算、扩充服务器,以应对一年更比一年强的冲击。

当云计算发展到单一引擎驱动10万台服务器,并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的计算平台时,就决定了超市的ERP不管怎样努力,也无法跟电商在一个维度竞争。

毕竟,实体超市能够承载的商品SKU是有限的,而电商则带来了几乎接近无限的商品供给。消费者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打开手机App,面对的是来自全球品牌商、产业带的商品,这便是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一直向往的万货商店。

技术是商业最犀利的武器,它最终决定着产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于是,中国网上零售额在2012年破万亿、2021年达13.1万亿,也就不难理解了。毕竟,相较2005年,网络零售额只翻了870多倍;但电商流量翻了何止千万倍。

电商增长恐怖如斯,让人们对线下超市基本丧失信心。

但4G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给超市带来最后一击,反而让商超意外走向融合。

2014年开始,阿里先后入股银泰、苏宁、三江购物;2015年推出盒马,提出“新零售”;

2015年,物美推出线上线下一体化“多点”(Dmall);次年,又以20亿欧元收购麦德龙中国80%的股权;

2016年,京东与沃尔玛战略合作,刘强东更喊出“三年内结束商超之战”;

2017年,腾讯战略入股永辉,次年入局家乐福,三方拥抱线上流量。

电商向线下扩张、超市向线上渗透的背后,是线下终究具有线上无法替代的价值:除了“逛”体验感、对商品的感官接触外,更能满足人们即时购物的强烈需求。

比如,立刻就想吃冰棍、马上就要喝酸奶,以及厕纸真的没有了。这种即时需求,传统电商是无论如何无法满足的。尽管电商通过供应链体系的建设,不断将履约时效从2-3天达,压缩到次日达、当日达甚至是小时达,但面临消费者愈来愈快的时效要求,这个商业体系不可避免摸到了天花板。

疫情期间,一个显而易见的新趋势是,消费者越发习惯“外卖点一切”,手机下单30分钟送达。这种确定性的服务,不仅让外卖平台非餐化服务迅速扩张,也给零售业带来了新的变量。

【“即时零售”新风口】

2022年12月7日,北京正式发布优化防疫“新十条”时,李华(化名)才发现家中没有常备的感冒退烧药可用。在电商平台的网上药房,抢药的高潮此起彼伏,但关键的几种药品,不是缺货采购中,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星期才能到手。

平时都是“武林高手”,极限测试时才知道谁的内力深厚。

最后在美团平台上,李华迅速配齐了急需的药品,30分钟就送到了家里。

这种依托本地实体店铺,在30分钟将商品交付给消费者的方式,被称为“即时零售”。

在美国新泽西,区域连锁超市“巨人公司”与机器人公司Swisslog合作,建立了自动化履约中心,通过订单拣选机器人加速出货,销售额大增。

在佛罗里达,连锁超市克罗格(Kroger)与科技公司Ocado合作,建立起自动化的履约体系和微型网格仓,成功将订单交付时间压缩到30分钟。

国外超市在跑步进场,Uber、亚马逊、谷歌等高科技企业,也在快速入局。在中国,科技零售企业美团更是洞悉了这一零售模式的新风口、实体商超的新未来。

首先,线下的小超市、便利店,这两年越来越多了。

有数据显示,从2020年疫情爆发到2022年3月,全国便利店总数从116.44万家增至221.76万家,增加了近一倍。

可见线下零售消费,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增长。

其次,即时零售极大提升了消费体验,导致即时订单呈现爆发性增长。

有数据显示,2021年,即时订单为308.5亿单,用户超6亿;预计2022年底,订单量将突破400亿单,用户将突破7.5亿。

如此庞大且复杂的即时消费场景,意味着使用超市、电商现有的数字技术,都很难实现底层的突破。

也就是说,电商可以建立专属的标准仓,通过海量的云计算、专用的物流机器人体系,来配置“消费+物流”的全套闭环。

但在不计其数的小超市、便利店乃至大型实体商超里,你怎么实现类似的配置?

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但美团探索的,就是这些不可思议的新突破。

2022年5月,北京酒仙桥,美团第一家24小时智慧药房成功落地。

即时零售进入科技深海区,美团能交出什么答卷?

药店货架柜上,一个小型机械臂不停忙碌,选药出仓后传送至打包机。接着,密封好的包裹被放入店外自助取药柜里。骑手马上取走,开始配送,全流程不超过3分钟。

3分钟背后,包含着不计其数的计算机技术。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机械臂的自主感知与决策问题。比如,让机械臂对凌乱的商品进行精准识别,然后细致分拣摆放。

这一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标准化的物品还好说。但现实中,客户就是会既买吃的、又买喝的、再买用的,不可能完全标准化,所以必然会很杂乱。

这时候,就一定要“教会”机械臂,先抓哪个、后抓哪个?每种商品什么属性,用什么力度抓?抓完了又怎么摆放、打包?

这就是现实版的“俄罗斯方块”,机械臂不但要看得懂、抓得稳,而且要摆的齐。

太难了。

2022年,美团与山东大学视觉感知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展开联合科研攻关,在尝试攻克这一系列难题,让机械臂能够进行自主感知与决策,未来还可以应用在生鲜、百货零售类的仓储场景之中,帮助运营人员进一步提高分拣、盘货、补货效率。

如今,美团的24小时智慧药房里,机械臂已经能对各类药品自动分拣;也能根据药品尺寸,用最佳策略自动打包、自助交接。

而为了实现快速配送,美团又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合作,探索自动配送车的避障技术新突破。

新一代的美团自动配送车,实现了在5-150厘米范围内识别障碍,360度无死角实时感知,以及离线状态下的高难度自动避障。

根据清华大学课题组的设想,通过更先进的算法技术,教会这台自动配送车可以和老司机一样驾驶。即便在城市晚高峰的堵车状态下,配送车也能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见缝插针”,像老司机一样“钻”过去。

但美团还有更“超纲”的需求。

去年4月,清华大学还联合美团,成立了清华大学-美团数字生活联合研究院(以下简称联合研究院),依托清华多个院系的技术优势助力数字生活创新发展。

截至目前,依托联合研究院平台,双方已共同发起20多项联合科研课题,由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系、车辆与运载学院、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工业工程系多个跨学科、跨领域专家组成的“豪华”科研阵容,围绕无人配送、空地协同、自动时空配准、高性能计算等关键方向展开攻关。

为了打破产学研壁垒、提升研发效率,11月30日,美团成立“深圳市美团机器人研究院”,希望在机器人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商业化落地。

2022年7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即时零售开放平台模式研究白皮书》预计:

2025年,中国即时零售开放平台的规模将达1.2万亿,将拉动O2O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与商超争霸时代的混沌不同,即时零售的未来,将是一个高度确定性的增长。

而对中国数百万家夫妻店、便利店来说,虽然他们贡献了中国零售渠道40%的出货量,却永远触不到ERP、CRM,只能敲着计算器来算账,永远赶不上数字化的大风口。

但后疫情时代,美团即时零售的新模式、新载具,将给无数线下小店插上数字化的“大翅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新改变。

届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即时零售,或将迎来“万店大战”的盛况。

无论人们是否看得见、看得懂,即时零售的颠覆性未来,正演变得比任何时代都精彩。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即时零售进入科技深海区,美团能交出什么答卷?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