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入海,中国经济的三次亮相
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共同转身。
文 | 华商韬略 陈乐高
在中国经济史上,曾有许多里程碑事件。比如1978年的改革开放,2001年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但与这些灼曜的历史时刻相比,还有一些节点,虽稍显隐蔽,仍具有不可忽视之意义。某种意义上,它们往往是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开端,也是中国经济亮相世界舞台的高光时刻。
过去二十年里,中国经济曾经历过两次这样的时间节点。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将以新的姿态再次亮相世界舞台。
【01】
2010年,时任重庆市长黄奇帆赶赴北京,向海关总署、铁道部提出了一个构想:能否开行一条从重庆到欧洲的大型铁路干线。
市长的构想自有道理:相比海运,铁路成本稍高,但速度快。类似电子数码产品这种高价值货物,更看重时效性,因此铁路运送,会是电子产业的优选。若构想得以实现,从重庆出发的“中国制造”仅需半个月就能到达大西洋彼岸,时间上相对传统海运缩短近三分之二。
2011年3月,首趟中欧班列从重庆发出开往德国杜伊斯堡,开启了中欧班列创新发展的序章。
此后,郑州、义乌、景德镇、成都......纷纷加入。至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累计突破4万列,合计货值超过2000亿美元,打通73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2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铸就了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桥梁纽带。
十年间,中欧班列搭载着不计其数的“中国制造”,推动了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亮相。
中国制造,世界工厂,这只是中国经济的第一次华彩亮相。随之而来的转身,使世界对于中国经济的观感,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伴随着3G与4G网络应用、PC端到移动端的技术进步,在这一轮浪潮中,流量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以网络连接大众生活,成为了互联网浪潮的特征,互联网也成为中国经济的新面孔。
在这一轮浪潮中,依靠摄像头和移动支付的组合,电商、外卖、共享经济找到了完美的落地场景。从“连接精英”到“连接大众”,中国互联网从面向小群体的小众行业,开始成为中国社会最具活力,增速最快的产业洪流。以阿里、百度、腾讯等迅速发展起来的互联网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对外新名片。
这是互联网时代,中国经济的重要亮相。
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今,中国经济正迎来一场新变革,并将以全新的姿态角逐世界舞台。
【02】
彼时,在中国经济连续三年保持平均6.9%的GDP增速的背景下,社会开始重新思考“速度”与“质量”这两组变量之间的关系。
中国制造的规模体量大、覆盖门类广,却有一些很明显的短板。在这张名片背后,既存在大量“卡脖子”的关键科技,也存在依靠科技降本、提效、优化的实际需求,在全球范围内,产业经济的自主权和竞争力,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而在此后的两年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产业内外的探讨——在互联网引人注目的成就中,更多的是以颠覆者的形象在消费领域进行模式创新,依靠的是人口红利、政策宽松和强劲的经济增长。
一方面,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和流量的见顶。目前我国已有11.4亿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占到总人口的近80%,这些用户合计提供了每天大约70亿小时的移动端线上时间。伴随着人口增长放缓,互联网用户和流量的继续增长已经越来越困难。
这种增长模式,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经济曾经的发展模式——依靠廉价资源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既具有很大的消耗性,也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作为中国经济的两张名片,制造业与其背后的实体经济,互联网与其背后的数字经济,看起来处在不同领域,却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处境——如何实现自我突破。
这构成了一个可能性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需要从各自的突破口上去寻找。
规模经济下的成本优势,是许多中国产业登顶的奥秘,它们造就了一批可以在国际市场争锋的中国企业,但当它们真正与国外同行一较短长时,却发现仍然存在着效率提升、工艺优化、质量改善的空间。而更多实体经济的传统门类中,提升的空间更大。
而在互联网领域内,以AI+BigData+Cloud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发展速度超出了大部分科学家的预计,而它对人类工作的替代效应,也开始清晰地呈现出来。
对于互联网而言,这种技术进步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从“连接大众”的消费互联网,转向“连接万物”的产业互联网,从而迈向更广袤的数字化世界。
在当时,这意味着一种有益的结合可能性:
规模日益庞大的互联网行业,越来越需要更大的承载平台。当流量红利这些低垂的果实已被摘完,仅仅依靠模式创新,没有新技术、新产业的引领,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互联网的继续发展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只有全新的赛道、科学的发展模式,才能维持长期可持续发展。
同样,在以“ABC”为代表的科技进步面前,拥抱数字化,正成为实体经济提高生产效率与运营能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
让数与实的结合,从可选项,变成每个行业的必选项,这最终成就了中国经济的一场全新转身。
【03】
毫无疑问,数实融合的时代浪潮必会浸润每一个经济个体。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只有拥抱变化,才能在变化中成长。
对于长期依靠人口红利发展起来的互联网而言,在存量经济时代,更需要停下思考,寻找“他山之石”。
与实体经济携手奔跑,是无法绕过的路径。事实上,互联网企业与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无法剥离的关系,这是中国互联网人都承认的事实。早在2013年,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就坦言,“传统行业的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力量仍然是无比强大的,互联网仍然只是一个工具。”
近年来,国内互联网企业纷纷“大象转身”。
一份最新的腾讯财报显示,腾讯的主要增长引擎已由“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替代了传统的游戏业务。
追溯这条路径,不难发现,早在2018年,腾讯就进行成立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战略升级和组织架构调整,通过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把腾讯云、互联网+、零售、教育、医疗、安全和LBS等行业解决方案整合其中,作为承载腾讯产业互联网战略的重要组织载体。
其中核心变化,正是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转型。根据腾讯官方对外透露的信息,三年内,其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增长了两倍,2021Q4高达480亿元,目前占比33%。同时,其研发费用也较三年前翻了一番,2021全年高达518.8亿元。
“尽管财务受到影响,我们在业务上继续取得战略性进展,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在结构性地迈向更健康的模式,回归以用户价值、科技创新及社会责任为中心的本源”,马化腾昨日也对外坦言,腾讯正在积极适应新环境,降本增效,聚焦重点战略领域,争取长期可持续增长。
如果说消费互联网的行业特征是轻而虚,产业互联网的特征则是重而实;消费互联网赚的是短钱、快钱,产业互联网则赚的是长钱、慢钱;消费互联网主要依靠流量优势,通过不断扩张、不断试错的机会主义发展路径成功突围,而产业互联网只能依靠技术优势,扎根实体经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因此,产业互联网盈利模式的核心,是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效率、节省开支,流量的意义在这里被大大弱化,只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躬身入局、双手沾泥的服务精神,才能赢得得企业客户的认可。
在宏观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下,互联网行业如何“向实而生”?如何与实体经济的转型同频共振?如何用连接来助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如何为中国整体的数字化添砖加瓦,铺路架桥?
不为短期盈利增长的压力所困,与实体经济转型同频共振,以“非凡技术”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互联网企业面向数实结合的战略选择。这个选择,正让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更实在地服务于国家与社会,也更实在地成就着自己。
但更重要的是它在未来的意义——推动“数实结合”的实体经济新形态,以长河入海之姿,奔入世界经济的海洋,这是中国经济的再一次转身,也是中国经济的又一次亮相。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长河入海,中国经济的三次亮相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STM32全球线上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