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腾讯的握手是和解还是利益?
此外,从当前释出的消息来看,讨论的开放生态更多的是在两个巨头的自有平台体系中间,并没有涉及到整个“腾讯系”、“阿里系”的开放。巨潮倾向于认为,两家的握手是在反垄断大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合作,但具体开放到何等程度有赖于进一步的信息披露。
有观察者畅想,两者若交汇,彼此“深入腹地”,或许将是中国互联网商业规则和格局改写的开始。
考虑到这两大阵营已经几乎占据了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以及其对于被投公司的掌控力、话语权也大小不一,两个阵营之间的开放将会更加复杂,背后的利益纠葛更加盘根错节。
但无论如何,监管部门对“平台经济”的期待是巨头搭台、中小企业唱戏。所谓的生态开放,绝不是巨头企业的强强联合,而是让中小企业在巨头的生态中获得更平等的地位。开放和公平的环境带来市场活动的繁荣和生机,这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03
从双输到共赢
坚持在自己的主业中同样可以赚到足够多的钱。
寻找增量不仅是互联网企业的难题,而是所有企业的难题。
行业的衰落从内外部可以分为两部分:内部角度,行业主要产品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产品普及的红利消失,与竞争对手一起进入到精细化运营并抢夺存量市场的时期;
外部角度,投资者不再将其视为具备成长空间的行业,增量消失意味着资本对业务的推动作用被削弱——将不再能实现短时间的超额收益,因此伴随着投资者的离开和估值中枢的下移。
为了避免被划入到“失去成长性”的队列中,国内和海外的互联网巨头都在做出努力。但整体上看,全球市场里互联网巨头的估值中枢都在不断下降。这个过程在钢铁、石油、汽车、家电、PC等行业里一遍遍地出现,互联网公司没能从规律里逃脱出来。
但令人奇怪的是,同样是在估值下降的过程里,美国的巨头们FAANG,在股价不断上涨的过程中完成估值的下降——市值越来越高,股价越来越贵,业绩在不断提升,市盈率越来越低;
港股包括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情况,却完全不同——股价也跌,市值也跌,市盈率越来越低,唯独业绩在涨。
阿里巴巴和腾讯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股价累计跌幅都达到了30%以上,市场分析基本上都将其归咎于反垄断措施,实际上谷歌、亚马逊、Facebook们同样在面对来自欧洲、澳洲等地的反垄断限制,但是其股价却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
两地互联网巨头面对的问题都接近,但得到的反馈却迥然不同。
我们从经济、产业、企业角度几乎找不到太多有说服力的理由,只能从监管的质量上找原因:中国对于互联网公司的监管能力、力度和所能产生的制衡结果都更加明显,而FAANG们所面对的监管则更像是“纸老虎”。
市场很有可能是在预期反垄断监管将会影响中国互联网巨头的未来业绩,同时预期欧洲、澳洲的反垄断举措对美国互联网巨头的长期业绩几无影响。
对于腾讯和阿里来说,接受甚至是迎合监管层意愿,就变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上文所说,两家企业原本在主营业务上是不存在激烈竞争的,既然边界扩张已经被监管层严格限制,那么恢复开战之前的宁静,也绝非不可以。
更何况,阿里的新业务有很多进展不顺,而腾讯的兄弟们也各怀鬼胎。
对边界扩张能力的削弱,将导致两家公司越来越聚焦在自身业务中——电商、金融、社交、游戏。
FAANG们并没有太多采取边界扩张的方式,去获得营业收入、利润的增量,但亚马逊聚焦在电商(正在增加影视内容领域的业务,但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无形商品),Facebook、谷歌9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互联网广告;奈飞的收入简单粗暴;苹果相对复杂,但绝大多数的利润来源仍然是自己的主营业务——硬件。
虽然扩张边界、去抢夺别人的地盘可以赚到钱,但几家国际互联网巨头的现实情况表明了,坚持在自己的主业中同样可以赚到足够多的钱,不一定有100%的增速,但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是没问题的。
之所以能够成为巨头企业,与他们本身所处的赛道选择有决定性的关系。陌陌、BOSS直聘之类的企业,显然无法成长为万亿级的大企业,因为其本身就受到了所处市场规模的限制。
可以预见的是,在短期的阵痛之后,阿里和腾讯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中,仍然可以挖掘出足够多的价值来,也足够支撑两个巨头股价的不断上涨,就像Facebook和亚马逊那样。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 智能家居出海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