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的物联网连接数为何下滑1100万?
作者:赵小飞
物联网智库 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导 读
物联网的蓝海市场才刚刚打开,未来5-10年中整个物联网市场连接数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蜂窝网络的运营商,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下滑就显得匪夷所思。
3月25日,随着中国移动2020年度业绩的发布,三大运营商过去一年的成绩单均已公开。不少机构和媒体已针对三家运营商财报进行解读,笔者不再做重复工作,三家业绩报告中对各自物联网业务有一定的描述,笔者尝试结合过去几年的财报,对其进行分析。
最意外: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竟然下滑
毫无悬念的是,当前运营商手机用户数已见顶,再想新增非常困难,三家运营商除了中国电信实现全年1500万净增数,其余两家都在下滑,手机移动用户数饱和是明显的趋势,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过去几年,电信运营商连接数的增长主要依赖物联网业务,而物联网连接数与手机用户数的差距快速缩小,“物超人”近在咫尺,从三大运营商的物联网连接数数据可以明显看到这一趋势。
中国移动手机用户数和物联网连接数对比(单位:亿,物联网智库制图)
中国电信手机用户数和物联网连接数对比(单位:亿,物联网智库制图)
中国联通手机用户数和物联网连接数对比(单位:亿,物联网智库制图)
根据三家运营商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8.73亿,中国电信为2.37亿,中国联通为2.4亿,总连接数达到13.5亿。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三家运营商手机用户数和物联网连接数差距不断缩小。
近日,工信部公布的《2021年1-2月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1.54亿户,同比增长10.6%。三家运营商总连接数是13.5亿,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1.54亿,可以看出运营商物联网连接中85%以上是通过其蜂窝网络实现的,只有不到15%通过固网、WiFi、蓝牙等非蜂窝方式实现,这也正体现了运营商蜂窝网络优势。
2020-2021年2月末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情况(来源:工信部)
然而,让业界最为意外的是,2020年中国移动的物联网连接数竟然出现下滑。从中国移动历年数据来看,2014年该公司物联网连接数仅为4300万,到2019年已达到8.84亿,过去几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3%,遥遥领先于全球所有其他运营商。2019年中国移动全年新增连接数超过3.3亿,但在2020年不但没有新增连接,反而减少了1100万。众所周知,物联网的蓝海市场才刚刚打开,未来5-10年中整个物联网市场连接数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蜂窝网络的运营商,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下滑就显得匪夷所思。
从连接到收入:探索管道之外的价值
2020年,三大运营商的物联网业务收入均实现了明显的增长。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物联网业务收入为95亿元,中国电信为21.69亿元,中国联通为42.2亿元,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7.4%、16.1%和38.8%。
2019-2020三大运营商物联网收入和比例(单位:亿元,物联网智库制图)
三大运营商在2020年实现了近160亿的物联网业务收入,中国移动虽然收入份额有所下滑,但依然占据60%的份额,中国联通收入份额增长了4%,中国电信份额未变。
2020年三大运营商物联网收入占总营收比例
当然,物联网的连接数虽然与手机用户数之间的差距持续缩小,但两者对于运营商的收入贡献差别还是非常大。以上表格是2020年三大运营商物联网收入占其总体营收的比例,可以看出物联网在运营商总体营收的比例还是非常少,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物联网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已超过1%,中国电信的比例相对较低,仅有0.6%。物联网虽然是运营商“大连接”战略的核心抓手,但还不能承担新增长点的重任。
目前,运营商手机用户的月度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基本保持在40-60元的水平,但物联网单用户收入并不高,从运营商财报数据可以计算出各家运营商过去几年物联网月度ARPU值如下:
三大运营商物联网ARPU值对比(单位:元,物联网智库制图)
可以看出,物联网连接每月能够带来的收入仅为1元左右。其中,中国联通的物联网ARPU值相对高一些,但2020年该数字也不足1.5元。
虽然物联网连接带来的直接收入较低,但物联网确是一个较好的入口。当前,运营商在持续探索业务转型,云网融合、产业互联网、数智化转型等方向不断开拓新的业务,而这些新的方向能够成功落地,仅仅依靠传统人与人通信的环境无法实现,一定是在万物互联的基础上才能推进下去。因此,物联网就是其中核心的纽带。以5G发展为例,5G赋能千行百业过程中,首先需要实现的是千行百业的泛在连接,才能有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其他技术手段发挥可能。可以说,物联网连接只是一个开端,在此基础上打开了To B服务的大门。
踩刹车:中国移动背后如何考虑?
近日,一篇题为《中国移动开踩急刹车,原因到底是什么?》的文章引发业界探讨,其中研究运营商2021年1-2月的数据发现,中国移动这两个月5G套餐用户新增数量相比此前大幅减少,而且低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由此分析可能是中国移动为了发展真正5G用户、提升5G服务的必然选择。
与此类似,中国移动的物联网用户数经历2019年的高速增长后,2020年却是负增长,开始踩刹车的态势非常明显。与连接数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移动物联网业务收入确逆势实现7.4%的增长,连接数减少情况下收入实现增长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一直以来,电信运营商存在一个“剪刀差”的现象,即业务量的增速远远快于业务收入的增速,量收增速远远不匹配,最为典型的是移动互联网流量每年成倍增长,但营业收入仅实现不足10%的增速。
物联网在过去多年也具有明显的“剪刀差”特征,即连接数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收入增速确在下降。不过,随着连接规模效应逐渐显现,以及运营商对于物联网业务价值的进一步挖掘,这一“剪刀差”逐渐闭合,如下图所示:
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和收入增速对比(物联网智库制图)
中国移动的物联网业务在2019年之前确实呈现连接数增速远远快于收入增速的态势,但此后两者增速渐趋一致。
经历2019年惊人的高速增长后,2020年戛然而止甚至下滑,确实让人非常费解。在笔者看来,如果不考虑中国移动人为的统计口径调整外,形成这一现象主要缘于推动物联网结构变迁和追求高质量发展两方面原因。
(1)在推动物联网结构变迁方面,2/3G退网影响明显
2020年5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25号文),作为针对接下来几年移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该文件明确提出“推动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建立NB-IoT、4G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
25号文对行业影响非常明显,2020年Cat.1的爆红,在一定程度上与25号文的关系密切,仅一年的时间就形成了数千万的新增出货量,在金融POS机、定位追踪、公网对讲等方面快速落地。同时,NB-IoT在2020年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20年7月中国电信的NB-IoT连接数已突破6000万,占据中国电信物联网连接总数30%以上。
同时,运营商2/3G退网形成加速度,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2G规模本身很小,其2G网络退网路线图已明确,中国移动也开始明确停止发展2G物联网用户。
2019年中国移动虽然已形成8.84亿物联网用户,但其中大部分是基于2G的连接。在2/3G退网的大背景下,加上中国移动已决定2020年底前停止新增2G物联网用户的决定,其2G新增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新增物联网连接主要来自于NB-IoT和4G。然而,此前几年中,2G物联网连接增速飞快,最多时候每月新增量超过2000万,NB-IoT和4G新增数与此相比还非常小。因此,笔者预计,当2G连接几乎不再新增的情况下,存量2G连接在不断退出,中国移动的物联网总体连接数增速会立即放缓甚至净增数为负。
(2)在追求高质量发展方面,考核的导向影响明显
此前几年,中国移动内部人员曾经反馈,针对物联网业务的考核中,连接数的增长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一目标导向下,物联网连接数一定会实现高速增长。
不过,连接数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大量问题,其中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每一连接的价值太低,为了实现连接数而想尽一切营销手段。最后形成的连接数中,仅有部分是活跃连接,很多没有活跃度,甚至存在大量“养卡”的行为,造成物联网业务中大量的“水分”。
目前,针对物联网的考核标准中连接数比重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连接的价值,这一考核导向的变化,直接导致最终结果截然不同。正如前文所分析,虽然2020年物联网连接数是负增长,但物联网收入确逆势增长7.4%,ARPU值从0.83元上升为0.91元。
笔者估计,2020年针对此前超过8.8亿的物联网连接存量也进行一些“挤水分”的操作,将一些“虚假”连接和无活跃度的连接剔除出去,加上发展了一些4G Cat.1连接,从而实现连接数下降同时收入增长,这也为物联网业务良性循环打下基础。
展望2021年,物联网连接依然会是运营商“大连接”战略担当,更为重要的是,物联网作为运营商为千行百业提供数字化服务的一个入口级业务,虽然收入占比不高,但带动其他业务落地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0日火热报名中>> 2024 智能家居出海论坛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