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美国被分拆的互联网企业数量为0。
尽管没有被分拆的企业,但每年因为“反垄断”被罚款却是家常便饭。因为大而出现的问题,并不是一家的问题,只要是互联网的巨头,多多少都会面临一些“垄断”的问题,并且很难规避。
至于原因,那就得从互联网的本质说起了。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消除“中间商”赚差价,简化交易过程,然后建立尽可能大的基本盘。
换句话说,互联网企业就是人海战术,尽量降低“商品”的单价,然后利用规模效应,最后形成“垄断”,然后获取定价权。
相信这几年大家都经常会听到一个词——“烧钱”。
对于“烧钱”我们并不陌生,甚至有些投资机构运用的还相当炉火纯青。“烧钱”大战第一次大规模出现是在“共享出行”领域。
彼时,Uber基本上已经拿下了除中国以外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出行市场,而在中国它遇到了劲敌滴滴(国内共享车企厮杀之后的结果)。
最初,Uber并未想着两家会合并。补贴“搞死对方”是双方共同的想法,于是每天一睁眼大几千万上亿的资金就这样被“烧”了出去。
那段时间,乘客很开心,滴滴、Uber司机也很开心。因为乘客打车可以不要钱或者很少花钱,而司机更是可以获得高额的回报。
就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用户习惯培养完成,而司机们也开始蜂拥而至。
对于企业来说,赚钱是第一要务。对资本来说“烧钱”也并非永无止境,于是在用户习惯已经被培养完成、司机来源也稳定之后。
滴滴和Uber一合计算了一笔账,最终决定不打了两家合并。
合并之后相信用户也能清晰的感受到了,打车补贴没有了,司机赚的也越来越少。面对多方的抱怨,滴滴公司只是简单的回应——我们还在亏钱。
滴滴之后是共享单车,在资本的裹挟下,一切能共享的都搬到了台面上。
从2017年开始,共享单车成为全民话题。同滴滴、Uber的模式不一样,没办法让剩余变成共享,为了维持商业模式,必须得自己去大量投放自行车。所以,相比于滴滴、Uber,ofo、摩拜模式显然要“重”很多。
这也就为以后ofo的大败局埋下了伏笔,当谈操作的模式还是滴滴那一套,先通过大量的补贴占据市场,获取定价权之后再谋求涨价,如同今天的共享充电宝,从原来的一个小时5毛钱甚至涨到了一小时10块。
很可惜,由于ofo戴威尚存理想,不懂得商业规则。最终ofo和摩拜合并失败,金沙江创投董事长朱啸虎提前套现离场,其余的资金均成了炮灰。
而一千多万用户的押金,也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以上这些,就是新生代互联网企业的生长之路,对于那些已经成熟的老牌互联网企业,的拆分其实更为困难,因为他们更加成熟和稳固是从产品线上拆分还是用户上,都是未来面临的问题。
因为,他们的基石就是用户,从天生的那一刻起,就具备了这样的基因。
近几年,苹果、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这四家科技公司一直是美国众议院司法机构反垄断委员会小组的“座上宾”。
尤其是谷歌和Facebook,几乎年年都要欧盟以及成员国罚款。有媒体统计,从2017年算起到现在,近四年间谷歌被反垄断调查的次数已达30次,被罚金额数量超过96亿美元(628亿人民币),两项指标皆为全球第一。2019年谷歌卷入的反垄断调查最多,有14起,其中包括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等国的调查。
Facebook更是年年都挣扎在反垄断诉讼中,美国的监管部门认为,Facebook不仅仅是在技术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还因为它在人们的生活中的角色很难被动摇。
苹果的问题相对他们要“小”一些,但是也同样麻烦。反垄断小组认为,苹果公司在iOS设备上的软件应用分发方面具有垄断地位,其对iOS的控制权“使其对iOS设备上的软件分发具有把关权”。所以,应该将Apple和AppStore拆分。
实际上,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容易实现的,因为很多底层的逻辑就是有这样的倾向性。
综合而言,尽管不易实现,但是监管对于反垄断来说都是适时且必要的,因为反垄断就是为了行业更好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大企业也应该认清现实。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