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极端天气下,滴滴该不该涨价

2020-07-28 14:37
李北辰
关注

几天前,滴滴宣布,自7月24日起,滴滴将在杭州,厦门,苏州,无锡等13个城市试运营新品类“特惠快车”和“滴滴特快”。

在出行平峰期,叫车乘客变少,车辆供给充足,用户可选择特惠快车,以“一口价”的形式享受动态降价和限时折扣。

在早晚高峰,雨雪天气,节假日等出行高峰时段,叫车乘客变多,车辆供不应求,此时乘客可选择“滴滴特快”,以“一口价”的形式更快叫到车,动态加价全给司机,平台通过“派单”匹配特快司机,司机无法挑选订单。

相较于平峰期的波澜不惊,我更关注高峰期的“滴滴特快”。

滴滴此举,无疑是为了更好地调整供需,但也可以看出某种顾虑,他们很谨慎地“特别说明”:极端天气场景(中央气象台定义的台风,暴雨,暴雪,冰雹,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下,滴滴特快绝不动态加价。

这句特别说明,牵扯出一个特别的话题:那就是在“特别时期”,出行平台是否“应该”加价。

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你该对此有新的认知。

价格的信息折损

很多有经济学“常识”的人,觉得这个问题不值一提。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有句知名的戏谑:只要教一只鹦鹉学会说“需求”和“供给”这两个词,它就能成为一位经济学家。

即便是连曼昆都不知道的人也应该知道:价格为社会提供了须臾不可离的供需信号,当一件商品需求变强,理论上就应该很快涨价,这会让更多人生产它,消费者也会寻找低价替代品,它的需求也会下降。

每个人都是通过理论和思维模型认知世界的,在很多评论者眼中,这就是供需关系的唯一模型,遇到现实问题往里套就行。

但魔鬼在细节。

价格是让现代社会能够延续的唯一方式,但供求曲线若想成立,仍然需要某些条件。

比如,从“高价”到“高产”之间,总需要时间。大多数时候,我们应该等待市场细水长流,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或许不该如此。

暴风雪让道路阻断,村民与外界隔绝,村里唯一的五金店将雪铲价格大幅提高,这“合理”吗?

市场原旨主义者觉得应该,理由是“确保最需要得到雪铲的人得到雪铲”。

但在另一部分经济学家眼中,即便抛去有违人心从而影响长远发展不谈,在供给端,这时涨价,无法在短期内让村里的雪铲变多,价格激励最大的好处不存在。

更重要的是,在需求端,在特殊时期,雪铲是所有人的刚需,此时“价高者得”不见得是最有效率的分配方式。

至少在一派学者眼中,当供需信息洞若观火,无需再教条地抽象成价格。

这个道理是,我们要意识到价格在抽象过程中的信息折损。

经济学者李子旸举过一个例子:“甲一整天没吃饭了,急需一个馒头充饥。乙差不多已经吃饱,但他还想再吃一个馒头。这两种需求,在现实中差别巨大,但抽象以后,就是市场需要两个馒头,背后的甲和乙,看不到了。对馒头铺子来说,他们无法知道馒头到底‘应该’给谁吃,他们只管把馒头卖给按定价付费的人……在复杂社会中,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接受这种信息损失,按照价格分配商品,也就是‘价高者得’。这个方法当然不完美,但它顶用。”

但我们也需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必完全依赖价格。在紧急状态下,我们往往会用配给制等方法确保更多人得到基本物资,待到紧急状态解除,再转向正常的市场机制。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