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刷脸支付自律公约:国家级人脸数据即将建立?

1月21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公告,已于20日印发人脸识别线下支付行业自律公约(试行),并自20日起实施。

《公约》明确,应建立人脸信息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机制。在采集环节,要坚持“用户授权、最小够用”,明确告知用户信息使用目的、方式和范围,并获得用户授权,避免与需求无关的特征采集。在存储环节,将原始人脸信息加密存储,并与银行账号或支付账号、身份证号等用户个人隐私进行安全隔离。在使用环节,收单机构、商户等中间环节不得归集或截留原始人脸信息,实现端到端的个人隐私保护。

《公约》强调,应根据用户意愿,为其提供开通或关闭刷脸支付服务。

刷脸识别,那种方式最安全?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支持刷脸,正如同某教授说道:“中国在AI金融发展方面,大量集中在刷脸中。”

而随着“刷脸”的兴起,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其并不知道面对的设备是否安全。那么,目前市场上,都有哪些“刷脸”设备?

1、2D图像

2D图像识别是最原始的识别方式,其从安防产业直接复制而来。他们的算法构成基本以“点”为主,就是在用户面部设立多个点,点与点之间的连接就是函数值。如果要确定人像,其图像函数值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匹配度。

但这种方式并不能成为金融级支付的要求,虽然其具备活体检测等多个功能,但由于该技术主要是对2D平面进行识别,一旦在某个角度极为相似,则会被认定为是同一个人。

2、双目摄像机

双目摄像机是并排的两个摄像机,其与2D图像摄像机相似,但不同是后端图片的融合,通过图片数据的融合,从而可在后端建立近乎于3D的图像,相比传统的单目摄像机而言,其确定人员身份的准确率更高。但同时带来的是较大的运算能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设备由于其价格低、距离远等特点,从而成为交通、建筑等产业的标配。

3、3D结构光

3D结构光是将激光散斑图像投射到物体表面,由摄像头接收采集物体表面反射的信息,根据物体造成的光信号变化计算出物体位置和深度信息,识别精度能达到1mm。简单来说,这项技术通过发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光线,投射到用户面部。再通过摄像头感知面部的散斑,从而描绘出你面部的结构。这些散斑主要反馈的是面部特征的深度信息,所以相当于给用户的脸建了一个3D模型,它是三维立体的。

3D并不一定完全安全

支付宝率先与3D结构光企业达成合作,并研发出基于3D结构光的刷脸支付,但由于缺少数据作为支撑,其在推广期结合了二维码支付模式,从而使用户可以进行选择。

但3D结构光是否安全,目前还未得知。在2019年年底,美国一公司称,通过3D打印技术,能有效“欺骗”3D结构光,从而达成消费或其他目的,从而可以得知,3D结构光虽然看似安全,实际其并不能有效进行活体检测。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该公司在发布一段时间后,就立刻删除了相关信息。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