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日本东部5.6级地震:地震中物联网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2020年1月3号,中国地震台网经过精确测定,1月3号凌晨2点多,位于东经141.30度、北纬35.80度的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地带突然引起了5.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这次地震来的迅速,属于中级地震,范围也不大,中国地区并没有感受到震感。

在日本,地震频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时受到地震威胁。在这种恶劣态势下,曾在四川宜宾地震中大放异彩的物联网地震预警系统也许会成为日本人民的首要选择。

那么物联网地震预警系统有哪些神奇的功能?又能在地震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地震发生前

地震都是突然袭来的,一般只会持续几秒到十几秒之间。时间很短,但是它的破坏力却非常巨大,摧毁大城市根本不在话下。地震还会产生一些附带的自然现象甚至是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灾等,近日印尼首都出现水灾据说就有此类因素产生;还有可能产生一些奇特景观,类似“内蒙古水煮黄河水”奇观中水蒸气升腾的现象。而地震的预测也是极为困难的,几个月前发生的宜宾地震被预警,完全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发并建造的物联网地震预警系统的功劳。它通过电视、专用设备、广播、微博、手机等设备提前一分钟向成都总部发出预警信号。

研究所公式的信息中称,这套系统包含地震监测、预警信息产生、预警信息推送、预警信息接收和应用等4个过程,因为电波传输速度比地震波快,所以物联网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前的几秒到几十秒之前警示人们。

地震震中解决方案

由于现在的科学技术暂时没办法提前很长一段时间预警地震的发生,因此地震发生前和地震发生后成为地震工作者着重研究的两个阶段。因为日本地震频发,所以他们将RFID技术用在救援工作上。

当地震中有人处于危险地带,他可以通过手机自带的RDID功能向周围的人求助,并将自己的位置传达给他们。日本的道路上也设有RFID标签,能够作为指向标来帮助逃难的群众找到避难点。地震救援人员也会通过被困住的人们身上备有的可穿戴设备来接受他们的生命体征数据,来掌握被困人群的身体情况及生命安全。当5G普及后,远程医疗的效率也会更高。

在AI、物联网技术、5G等高科技手段应用于无人机、远程、数据采集、远程医疗等医疗工作的情况下,人员搜救效率大大提高,缩短了抢救时间。

地震的善后工作

有了AR/VR、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应用范围也被拓宽了。能够随时的监测房屋结构情况,监测地震活动,除了提供地震灾害信息外,还可以提供PM2.5、温度、雨量、湿度等多项自然参数。比如中国通信服务、国家电网等国家部门,地震发生后快速抢救设施,保证通信顺畅。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