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互联网公司正在走运营商的衰退老路

2019-02-11 11:09
科技杂谈
关注

过去十年间,互联网公司夺尽世人眼球,但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类似的话还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互联网企业,在我看来却在走电信运营商的老路。

【电信运营商当年的历程】

我们的世界正在走向数字化,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互联网企业,都在为这个使命而奋斗,也是在借助这一波商机发展、成长。

上个世纪末是通信产业大发展的时代,最初固定电话程控交换解决人们远程通话的问题,再后来移动通信的爆发,移动电话迅速从奢侈品变为普罗大众的标配。尤其是GSM高速发展的那些年,各家的移动电话网络和用户规模都是翻着跟头增长,资本市场上电信运营商的股票被追捧,即便3G牌照那么贵,也照样被各方疯抢。

最初,电信运营商的商业逻辑是"做大规模,依托规模优势摊薄成本",但这个逻辑难以博得资本市场的肯定,因为企业的成长性不足以满足资本对成长性的期望。所以当客户数增长逐渐放缓的时候,电信运营商要寻找突围之路。

有的电信运营商利用掌控互联网入口的优势,依托存量客户规模,通过增值业务带动ARPU(每用户每月消费金额)增长,靠电信增值业务又带来了一拨发展,中国移动就是其中的代表。

移动支付大行其道之前,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是向用户免费提供业务的,这既是因为互联网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向用户免费提供业务,也在于直接收费难度大、体验差。后来中国移动推出了可以为互联网企业代计费、代收费、代提供客服的移动梦网,打开了互联网应用前向收费的通道。

移动梦网客观上帮助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度过了那段最难的日子,但主观上的生意经就是利用中国移动海量客户规模和互联网入口的优势,通过提升单客户的收益来增加企业效益,所以移动梦网只是分到了信息费的15%,但却获得当时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电信运营商持续增长下去。

按照当时的规划想法,增量发展之后的存量增值,也就是说在客户数量增长势头放缓之后,先是合作业务,后是自有业务,这些为手机用户开发的增值业务将成为驱动运营商下一步发展的动力。

运营商将发展互联网业务的梦想系于增值业务,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业务虽然有互联网的一些特性,但很难脱离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发展模式,在企业收益和客户体验之间往往选择前者,甚至为了前者牺牲了客户的利益。移动梦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业务管理方面还有不少漏洞,后来虽然频频优化整改,但不知情定制等违规行为带来了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加之体制机制带来了一些问题,电信运营商逐渐摆脱数字化领域里落后生产力的形象。

眼见着电信运营商进入到平稳发展阶段,高速发展的故事讲不下去了,资本转头追捧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企业。

【移动互联网的商业逻辑】

与电信运营商相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加依赖资本市场,因为很多企业虽然在快速成长,但是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坚持下去。

在资本的眼中,只要具备成长性,未来的估值会进一步提高,这个企业就值得投;无论是企业成功上市还是有下家接盘,只要投的钱能增值,就意味着投资成功。至于目前是不是亏损,并不重要。

那么成长性是什么?在当前这个阶段,主要体现为客户规模的迅速增长。如果企业的发展达成了资本市场对这方面的预期,那么成长性良好的亏损企业比盈利性较强的传统企业更能吸引投资者的青睐。

但是最终企业还是要盈利的,接盘的也不是傻瓜,为什么要投资一个赔钱的买卖?所以客户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企业的成长性不仅要体现在规模方面,还应该有企业的营收甚至盈利能力。那么互联网企业能达成这方面的预期么?

不少互联网企业这样介绍他们的商业逻辑:

我们先通过补贴和投入发展客户,让自己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之后就可以依托在这个领域的优势提升收益。由于我们已经在这个细分领域成为事实垄断者,因此客户也没有别的选择,即便不做补贴也能维持客户的规模,这样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上去了。

听起来很有道理,而且也确实有不少成功的企业这样做了。当滴滴成为垄断者的时候,在移动出行领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当美大无敌手的时候,就可以在价格上掌握话语权,也不用再频频补贴用户和商家。平台的兴起,终结了"店大欺客"还是"客大欺店"的讨论,因为成功的平台可以把两边都欺负了。

那么这样做就能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了么?仔细想想,其实这些互联网公司如今做的,和当年电信运营商的尝试并没有多大差别,他们的附加业务更比不上当年的增值业务。如果电信运营商当年的商业逻辑闭环不算成功,那么这些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又如何能青出于蓝呢?

在我看来,大家都是在客户规模增长的时候有文章可做,等到客户发展接近天花板,除了寻找新的赛道重新讲增长,也没有什么别的招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很多互联网企业"成功"登顶的时候,就是他成长故事破灭的开始。

那些找到新赛道的互联网公司,是不是能成功转型呢?也不好说:在新的赛道能否借力互联网企业原来的成功,这又是个尴尬的命题。如果借力原有的客户和业务,就可能受以前成功经验的影响,甚至受原有客户和业务的制约,削弱了创新能力和企业的灵活性;而如果不借助以前的力量或者借不上力,那么这样的企业与新兴企业相比,又有多大优势呢?这些问题,其实运营商都遇到过。

如果互联网企业发展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却又不能为下一步发展创造比较优势,这种规模又有什么价值呢?

到了那一天,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会比电信运营商惨得多。

其一,电信运营商与客户签署的契约是长期付费的,即便用户不进行重复购买,也会有持续的正向现金流;而互联网业务可就不一样了,如果不持续地刷存在感,用户的消费意愿下降,那么互联网企业的收入也会掉下来。

其二,相对于互联网建立的入口,电信运营商的入口更加稳定,被替代的风险相对低一些。在更加开放更具狼性的互联网领域,即便是你做到了行业第一,旁边也可能存在着新进入者或颠覆者,虎视眈眈地盯着你的一举一动,等待把你撕碎的机会。

世人眼中的电信运营商也曾经不可一世,那个时候到现在,也不过十年而已。如今,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十年,互联网公司是否能逃脱日渐衰退的命运?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