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华为进军智能音箱,鸡肋大于布局

从消费者的反馈来看,智能音箱性价比越来越高并没有带给用户很好的初次体验。人机交互体验不佳、平庸的音质以及受限的使用场景为智能音箱产品“鸡肋化”埋下隐患。显然,国内智能音箱产业链的成熟度和用户习惯的培养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其中,消费者使用过程中的痛点具体体现在,唤醒难度高,一次叫不醒或者误唤醒。距离稍微远一点,天气不好都可能唤醒难。语义识别不佳,响应迟钝,经常答非所问且只能识别标准普通话。待机都会发热,电流声音严重,音箱的音质普通。无内置电池只能接电源,电源线短不方便。手机连接性差,连接不稳定经常掉线,手机自带音乐不能播放,无法点播自动续播。做工材质太粗糙,很多音频需要付费。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可以播放歌曲的闹钟”。

中文的语音识别在技术上不同于英文,难度更大。此外,中文各地方方言相差巨大,如粤语和闽南语,无形中造成产品“坐标”上的障碍。更为重要的是,国内智能音箱迫切需要改变的就是产品高度“同质化”。思必驰CMO龙梦竹对记者透露,华为智能音箱将会采用思必驰全套的语音技术方案,包括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义理解、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语音对话等。

智能音箱产业链提供语音技术的厂家主要有科大讯飞、思必驰和云知声三家。京东叮咚由科大讯飞提供语音技术支持,天猫精灵、小米小爱音箱(第一代)由思必驰提供全套的语音交互技术。所以,各家智能音箱的用户体验、使用感受从本质上看,差异不是特别大。在关于噪声抑制、混响去除等最为基础、关键的技术方面,Amazon的多麦克阵列和Google的双麦克阵列具有先发和领先优势。

国内智能音箱市场颇为尴尬的一点,还在于东西方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西方国家听音乐是非常基础的生活诉求,是部分地区根深蒂固的习惯,用户音乐付费的习惯相对成熟。属于刚需市场,市场容量明确。因而,当传统音箱或者蓝牙音箱升级为带有AI功能的智能音箱时,市场接受度比较高。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技术导向和技术测试验证体系。比如,智能音箱在国外的场景主要是客厅和厨房,国内的场景主要是客厅和卧室。”陈孝良说。

同时,亚马逊所设想的解放双手,脱离手机的“语音购物”生态,本身就存在“变现”的悖论。根据The Information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只有约2%的用户使用Echo进行购物。更为糟糕的是,在2%的用户中,有90%的人只使用过一次。20%的人使用Echo寻找优惠降价的产品,却从不购买。

对于“千万级”销量的亚马逊尚且不能给市场带来太多的变化,国内“百万级”的阿里巴巴、京东们恐怕一时半会儿也摆脱不了,智能音箱“预告天气、设置闹铃、播放音乐”三大用途的“怪圈”。即便智能音箱获得大范围普及,以国内家庭应用场景考量,其使用率很可能远低于电视。

将“坐标系”拉长,纵观整体智能音箱市场,各种Bug事件层出不穷。今年2月中旬到3月初,亚马逊Echo的Alexa声控助手失去控制,发出诡异、惊悚的笑声吓坏用户。用户Lauren Hall留言,没有任何人跟它说话,房间甚至一个人都没有,Echo在家里开始放肆地大笑。几乎同一时间,亚马逊的AWS云数据服务连接中断,致使美国大量用户无法正常使用Echo与其互动。

接着,美国俄勒冈州几位女性之间的私密谈话,被Echo偷偷记录,并随机发送给通信录的联系人分享。波特兰市的一对夫妇也遇到类似情况,两人的谈话内容未经允许,以附件形式发送给了通信录联系人。Echo的Dot Kids儿童系列,在触发成人内容,提取儿童的隐私数据方面,引发了很多家长的担忧。这些事件的背后除了算法的不可控,更在于相关物联网技术运行的不尽完善。

华为HiLink PK 小米生态链,华为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物联网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被认为是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智能音箱又是物联网和AI非常细分的一个环节。无论是阿里巴巴的智能音箱购物还是小米的智能家居控制,“即使,商业模式仍然不清晰,技术不成熟,现阶段用户不买账,不断的烧钱。企业都在抢占物联网的入口,不愿意偏离、放弃物联网的赛道。”朱频频说。

针对距离消费者最近的智能家居IoT,2012年,三星启动SmartThings控制平台。2014年1月,谷歌通过收购Nest Labs获取Nest背后的智能家居平台和主导的行业标准组织Thread Group。同年,苹果提出了智能家居系统Homekit,亚马逊推出智能音箱Echo构建智能家居中心。国内,早在2013年,小米创始人雷军就启动了“小米生态链”计划。2015年阿里巴巴推出阿里小智,以APP作为智能家居生态链的切入点。华为行动略晚,在2015年12月12日才正式发布HiLink智能家居平台。

“很明显,互联网企业做人工智能产品会更有优势,不仅是对技术的认知,还在于对内容的储备。而且互联网企业更看重速度,心态也更加开放,愿意和合作伙伴共同发展。相比之下,传统的硬件企业在这些方面相对走的慢一些,犹豫一些。”陈孝良说。

以企业性质区分,抛开互联网公司,在量级上,唯一可以和华为类比的就是小米公司。根据小米招股书披露,小米通过自产及与生态链企业合作的方式构建自身的IoT和生活消费产品系。硬件产品包括自产的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路由器、AI音箱。与生态链合作生产的包括,移动电源、手环、空气净化器、净水器、扫地机器人、智能平衡车、智能门锁、床头灯、LED智能灯泡、米家IH压力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插座、万能遥控器、无人机、AR/VR等等。8月14日,小米第三次布局空调产品,推出了米家互联网空调。

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公司通过投资和管理建立了由超过210家公司组成的生态系统,其中超过90家公司专注于研发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品。在生态链企业的广泛布局下,小米公司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消费IoT平台。

反观华为的HiLink,一直没有太大动静。直到今年3月8日的AWE博览会上,华为邵洋才宣布发力智慧家居,开展“百亿计划”,希望三年内把支持HiLink家电设备的销售额做到100亿美元。到6月22日的华为终端开发者大会,余承东发布华为的全场景智慧生态战略后。外界才逐渐清晰,华为这次跟云计算“大潮”来袭时一样,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与小米相同的是,华为HiLink的主入口是手机,辅助入口是平板、PC、音箱等设备,泛IoT硬件位于三圈生态的最后一层。不同的是,华为有自家框架下的HiLink标准协议和Lite OS。尽管小米生态链一直饱受诟病,诸如,“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生态链过于封闭,压榨生态链下游创业企业的利润。不得不承认的是,小米起步较华为早,生态链产品布局较为齐全。

通信分析师陈志刚对蓝鲸TMT记者表示,小米的封闭性比较像苹果公司,其投资管理能力和IoT平台的操控能力已经趋于成熟。生态链产品无需适配,执行能力强,效率高都是小米的竞争优势。

华为的“连接”其实走的是小米生态链之前的路线,在“众口难调”的情况下,华为需要拉拢数量庞大的传统家电厂商。同华为云计算业务相似,怎样平衡好合作伙伴的利益,在众多合作伙伴中,华为如何定位自己都是未知数。

因而目前,华为在不具备互联网企业所具备的渠道优势和补贴优势,智能家居“大连接”战略处于空中楼阁,语音交互技术欠火候的情况下。

华为进军智能音箱真的仅仅就是一个音箱。(作者:赵晨希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