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将给媒体带来哪些变化?
智能家居、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可以讲述“新闻故事”,帮助个性化信息精准推送,物质世界与虚拟空间融合难以区分,人成为被“物化”的一个节点……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创造出新的人类环境。物联网技术将人与万物置于全方位信息交互的网络之中,不仅重塑时空,还在改变信息传播结构,冲击既有的伦理体系。究竟物联网技术有何特征?目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哪些应用?又可能引发什么社会伦理问题,如何应对?“看传媒”摘编学者的前沿观察,一起洞悉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媒体应用与伦理挑战。
一、物联网技术的传播应用及影响
物联网作为一种联通人与万物的媒介技术,将“人的延伸”发展到极致,也将会对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过程产生深刻影响。物联网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及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物联网使信息生产形式得到延伸
1.增加信息资源的来源
在物联网时代,传感器作为“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方面,一些重要的公共信息从难以捉摸到被作为数据留存了下来,这将为公共新闻的生产提供优质、丰富的信息来源。传感器新闻就是通过传感器获得数据信息,经分析整合,将其以一定的方式融入新闻报道,进而完成“讲故事”的新闻生产模式。与个人生活较为贴近的智能家居、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等终端,还能感知记录人的生理、行为等数据,这些个人信息数据不仅是对新闻生产资源的极度扩充,还能帮助提供个性化的信息精准推送 服务。
2.扩大新闻生产主体
传统的新闻生产主体主要以专业化的媒体机构为主,新媒体时代以内容生产为优势的自媒体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在物联网社会,大数据成为极其重要的新闻资源,一些掌握数据资源、算法优势的技术公司凭借其对用户数据的掌握,逐渐地向新闻生产的核心领地渗透,新闻生产的主体扩大到掌握智能机器、传感数据的IT 巨头、物联网企业。而拥有数据特权、渠道资源和技术优势的企业逐步在新闻生产领域掌握话语权,这就可能会对新闻专业的伦理价值造成极大冲击。
(二) 物联网使媒介与社会的融合更加深入
1.传播终端无所不在
2015年7月麦肯锡发布的权威报告指出,全球物联网有望渗透的下游应用市场规模将在2025 年之前成长达到3.9-11.1 万亿美元,达到约11% 的全球经济占有率,并与城市管理、生产制造、家庭事务、汽车驾驶、能源环保、物流运输、工作办公、消费结算、个人健康等重要领域结合形成9 个千亿级规模以上的细分市场。届时,传播终端将无所不在,智能设备扮演着媒介的角色,促使物质世界与虚拟空间的融合程度更深,传播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社会更难以区分。
2.媒介终端的场景化
彭兰教授认为,移动媒体时代,场景成为了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空间与环境、实时状态、生活惯性、社交氛围是构成场景的四个基本要素。在万物互联时代,物联网将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连接起来,智能设备充斥着物理世界的空间与环境,占据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场景,这些媒介终端对社会场景的覆盖可以有效监测公共领域与个人世界的实时状态,记录甚至培养人们的生活习惯,从而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基于场景的个性服务。
(三) 物联网使用户的概念更加清晰
1.用户平台的延伸
互联网促生了多种平台型媒体和综合型信息服务商的出现,受众也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积极参与内容生产、主动消费信息产品的终端使用者,也就是新媒体条件下的用户。物联网时代,用户的意义将更为凸显。
2.用户分析的多维化
大数据、传感器技术的兴起使实时检测用户的媒体使用行为成为了现实,开通了即时反馈渠道,不仅如此,对用户的分析也从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把握,增加了对生理反应的记录和深度需求的挖掘。
二、异化与危害: 物联网传播的伦理挑战
伦理作为处理人与外界关系的价值规范与行为准则,是随着客观条件与文化实践的发展而演变的,面对物联网引领的高度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传统的伦理体系必然面临着破坏与重建的挑战。
(一) 淡化人的主体性
物联网的核心是一种媒介技术集群,这些先进的技术无孔不入地侵占了人类生活和物质世界的方方面面,使人面向客观世界的主体地位淡化。
在物联网所勾绘的传播图景中,作为主体的个人不过是信息网络的一个“节点”,像冰箱、汽车一样,成为万物互联网络中一个“物化”的实体,“我”的存在不过是信息流中的几组数据而已。当人类成为技术的对象,被技术操控时,一种新的异化和统治就产生了。
(二) 加重社会心理隐患
物联网技术重建人类生存景观的同时,还可能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层面的断裂与交往行为的异化,导致社会心理隐患的加重。
1.“技术焦虑”心理更加普遍。人一刻都离不开手机,离开网络工作就会陷入瘫痪,这种对技术的过度依赖愈演愈烈,以至于技术的任何“闪失”,都会造成人们的恐慌与焦虑。技术的先行与心理适应的滞后是一对矛盾,物联网时代的“技术焦虑”心理会越加普遍。
2.“时空紧张感”加剧。在万物互联时代,一切机械的、重复的、程式化的日常劳动都由机器完成,人们可以在特定时间借助智能媒介操纵多种事物、完成多项任务,人们的时间和空间均被最大限度地压缩。由此,生活节奏更快,社会的流动性更强,面对瞬息万变、“应接不暇”的信息环境,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时间紧张”的错觉。新媒介技术使社会交往与物理场景的固有联系被割裂开来,而物联网技术促进虚拟空间与地理空间的交互叠合,届时虚拟空间无限侵占现实空间,人们在虚拟空间与现实场景的转换中,感到一种错乱和迷茫,这是“空间紧张”的表现。
3.媒介依存症加重。媒介技术的过度使用与依赖心理,会对人的认知结构与行为动机产生负面作用。长期沉溺于媒介所搭建的世界,可能会造成深度思考的减少和现实社交能力的退化,甚至自我认知的偏差。在物联网社会,虚拟现实技术作用于人的视知觉器官,模拟人的经验系统,使得虚拟与真实的界限更加模糊。人们沉浸在虚拟技术所营造的缤纷绚丽的 “王国”之中,渐渐产生与现实的脱节和隔离,可能会造成身心透支之后更为严重的心理错位与精神空虚。
(三) 加大信息管控难度
物联网社会的信息是生产力,也是权力。因此,信息安全在物联网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与互联网时代相比,物联网时代的信息管控难度更大。
1.隐秘信息泄露: 信息安全风险加大。在物联网的全息感知环境中,个人信息和生活细节在大量智能识别设备的“监视”下无处隐藏,人成为一种“透明化”的存在。个人隐私不过是躺在各种应用终端里的冰冷数据,毫无秘密可言。尤其是储存在应用层上的信息,暗含人的需求、偏好、习惯等,一旦遭遇泄露,个人安全将遭受巨大威胁。
2.权力转换: 信息与空间的关系重建。在物联网的全息感知环境下,个体在各种信息系统留下“数据足迹”,这些数据信息看似零碎、微不足道,但通过智能算法的挖掘与整合,个人的行为和生活细节便无所遁形。这些个人信息的使用与控制背后暗含一种社会权力的转换。伴随着物联网技术标准的统一和完善,信息的控制权和处置权会越来越集中,个体也就会无形中受到这种信息权力特有的“监视”和“规训”。
3.数字鸿沟加深: 信息资源的不对称。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资源的重新分配,引起数字鸿沟的扩大和分化。具体来看,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会引起国家之间信息主权的不对等。在经济收入、知识水平、接受习惯方面占有优势的社会群体,也会更早接触和使用到物联网设备,继而引发新的社会分层。此外,物联网是一种新信息技术,未来物联网社会将分为信息资源的掌控者与不占有信息资源的群体,这也必将引起一种新的对抗。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STM32全球线上峰会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