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式创新”到“科技破局”,云从科技如何穿越时代变革周期?
说起当下资本和时代都热捧的风口,AI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一个。
自1956年,人工智能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国内外众多科学家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对极致“智能化”目标的追求。不过,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整个行业仍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距离“强人工智能”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鸿沟。
在这个过程中,国内AI产业也是跑出了一批明星企业。
以“AI四小龙”为代表的AI算法服务商、BATH为首的传统科技巨头加上海康、大华、科大等综合解决方案商,成为了AI产业的核心参与者。但凭借过硬的技术布局及清晰的商业化进程,“AI四小龙”成为市场聚光灯下的焦点,市场份额一度高达60%。
当然,身处AI这个风口浪尖的领域,“AI四小龙”本身就不缺焦点。换个角度来讲,他们所追求的技术价值正在被时代放大,而与此同时,AI企业背后的未来走势也在被市场关注开来。
AI:时代与“风口”下的产物
事实上,AI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众多”的演变。
在此过程中,会发现AI技术发展与移动通讯行业所经历的三个时期有类似之处。
“移动三浪理论”表述了移动通讯行业在功能机、智能机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三个时期在生态效应上存在明显差异。但能够看出的是,随着移动通讯行业发展阶段的后移,基于操作系统的软、硬件的应用生态会愈加繁荣,呈现出技术创新的发展表现。
与之类似的是,AI行业或许也会经历三浪阶段。
2006年,深度学习算法的推出,行业才开始迈入重视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认知智能时代。在数据、算法和算力等成熟条件的支持下,AI技术浪潮逐渐爆发,行业步入第一浪阶段。
深入到应用层面,这一阶段内,AI技术红利主要来源于人脸识别或语音识别等单点技术,“AI四小龙”等大多数AI企业都在这一阶段通过单点技术的先发优势,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就如同移动通讯行业早期经历的功能机时代一般,尽管是操作系统与硬件之间实行强绑定,只能进行简单的短信、媒体、电话等操作,但却开启了移动通讯新时代的大门,为后来的智能机时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随着智能化场景的扩展与深入,模式创新时代的红利已然不再。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在过去移动互联网辉煌的二十年期间,诞生了BAT、美团、字节跳动、京东等一批巨头,他们基本都属于以模式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而这个模式创新的时代似乎正在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以技术为主导的硬科技时代即将来临。
而在以技术驱动为主的科技创新时代,AI的价值正在加速凸显,只是单一的AI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应用、建设层面的更多需求。
就好比进入通讯行业的智能机时代,与硬件强绑定系统的应用已经无法满足更复杂更多样的场景需求,随着手机应用生态的繁荣,也出现了专为操作平台设计的应用或软件。
这也意味着AI行业已经迈入第二浪阶段,“二浪”时代,客户需求、订单规模和经济价值、决策链以及供需关系已经发生变化。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一浪”的单点时代,客户对AI的需求是恒定的,但由于单点技术的门槛较低,就使得供给方数量较多且质量不一。但到了需要解决行业痛点的“二浪”时代,由于AI技术门槛的提高,具备全链技术并深入了解AI行业的企业大幅减少,而单一客户的订单规模变大,就迫使供需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要求平台建设需要实现从单点技术到多点技术的技术闭环才能满足场景建设需求,支撑智能化解决方案和产品形成良好的用户体验,当前主攻这一领域的就有“AI四小龙”中的云从科技。
随着AI产业发展阶段的后移,基于操作系统的应用生态也必然愈加繁荣,流量也将被重构,以智能平台生态化为主的“AI第三浪”将会成为AI技术发展趋势的核心。
这也是为何像云从科技这类AI企业要发力技术平台化,实现软硬件解耦的核心所在,因为打造链接上下游的AI生态,才是在AI第三浪中实现技术创新取得革命性突破的关键。
从市场趋势上来看,中美竞争以及全球竞合,都在进一步坐实科技创新正在取代模式创新,成为是国家之间技术竞争的重中之重。
此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时还指出,“要瞄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意味着AI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驱动器。
事实上,当今时代,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同样亟需AI智能化的参与。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国内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这一人口结构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劳动力减少。这意味着,未来不少工作存在被AI所取代的可能。但AI最难取代的工作,就是与人直接接触的工作,如医院的护士,护工等。提高AI在这类工作中运用程度的需要更加突出,要想实现这类创新则多点技术构成的技术闭环就尤为重要。
从“AI四小龙”各自的发展方向就不难看出,四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锁定在AI产业的基础建设上。云从科技押注AI操作系统,商汤专注SenseCore AI大装置,依图做AI芯片,旷视做深度学习开源框架天元。
但基础建设往往代表着投入周期长、成本高,前期所带来的一系列持续性亏损都在所难免,因此外界对“AI四小龙”的商业化进程尤为关注。
特别是云从科技,作为“AI四小龙”中唯一全内资股东的AI企业,上市注册申请已经在今年4月份获证监会同意,将成为科创板第一家AI平台公司。作为“AI四小龙”中成立最晚却能率先在A股上市的企业,云从科技为何会有这样的底气?
藏在时代浪潮下的长期价值
从“AI四小龙”四家财务数据来看,云从科技是“AI四小龙”中亏损情况相对较好的一家。招股书显示,2019至2021年,扣除非经常损益净亏损达到7.01亿元、8.67亿元和7.53亿元。相比商汤科技在2020年、2021年超百亿元的亏损,云从科技亏损收窄的背后有着自己的逻辑。
但并不能将“亏得少”与“被资本看好”划等号,毕竟两者之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考量。要知道,押注AI企业的资本一向具有“逐利性”,经营实力的强弱才是AI企业打动资本市场的心弦。
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综合毛利率从2018年的21.7%提升到2021年的37.01%,而资产负债率却从2018年的49.03%降到2021年的22.76%。毛利的稳健增长,负债逐步降低,数据变动的背后都说明云从科技经营能力在不断增强。
不过,在松果财经看来云从科技经营能力的增强,只是一系列战略实施以及执行力得以体现的结果。如何看待云从科技未来的投资价值,仍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绕不开企业“商业模式”、“战略落地”两组关键词,这也是探索一家公司长期价值的关键所在。
可以明确的是,当前AI技术的趋势变化,已经逐渐从单点技术组成的“第一浪”升级到多点技术闭环构成的“第二浪”阶段,并呈现出“AI工程学”的特征表现,而云从科技正在践行的与这些趋势正相吻合。
具体来讲,一方面是依托多点技术闭环提供AI解决方案,如为金融、安防、出行等领域提供AI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就是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这也是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以“移动三浪理论”为指导,确立的云从科技的核心发展思路。
这两大板块正是当下云从科技的主要营收来源,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2021年营收达到10.7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51%,持续增长超过40%,对比同类软件企业增速领先;2022年一季度营收超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8%,预计2022年全年实现收入16.82亿元。从成长性上看,云从科技营收过去五年的复合增长率是100%,预计未来三年增长率是近50%。
目前,云从科技的AI解决方案已经助推云从科技在金融、安防、出行等AI解决方案领域成长为细分龙头企业,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单是金融领域,在有能力建设系统且完成招标的约121家银行中,云从科技就中标超过100家银行总行平台,市场占有率接近83%。
但云从科技的核心在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云从科技未来技术创新的增长空间。放眼到整个AI领域的发展进程中,云从科技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推出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简称CWOS),是实现软硬件链接,打造AI生态的核心入口,能为客户提供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AI服务,其核心是具有全链的AI技术整合能力以及规模化高效的AI生产力。而CWOS相关产品解决的就是由事件驱动、智能化的,并给出执行建议的各类决策辅助。
也就是说,CWOS将成为AI产业中入门级的应用,对于整个AI产业起到了一个中枢入口的作用。就如同AI界的安卓,能与上下游独立硬件供应商、独立软件供应商、平台及行业应用提供方实现共建共享。
而在AI技术发展的趋势中,技术平台化、软硬件解耦这些特性正是“AI第三浪”具备的明显特征,这正是云从科技CWOS所具备的明显优势,代表着云从科技已经在第二浪发展中抢占了技术先机。
对于云从科技来说,CWOS也是自身对于AI技术认知最为独特的理解。通过CWOS降低AI门槛,使其标准化、规模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及规模效应达到最大,在此基础上,发挥出AI融合化应用特性,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实现多元化的场景赋能。
目前,通过CWOS沉淀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其生产和交付效率不断提升,项目人数占用能减少70%,完成时间可缩短90%,领先业内同类企业生产力能力。
简单来说,CWOS就是要让大众都能用得上AI,让AI应用得更广,这个理解或许也是“AI工程学”核心价值的体现。例如,天府新区城市建设项目、广州智慧海关项目,就是在云从科技CWOS的支持下,打造和构建了一系列数字化应用。
在“三浪”趋势的逻辑下,押注CWOS以及深耕垂直赛道的战略,既是云从科技在为未来的AI发展铺路,同时也是在为当下破局。而选择几大细分领域深耕正是锚定未来的关键,例如在智慧出行领域,云从科技旗下相关应用以及解决方案已在包括中国十大机场在内的105座民用枢纽机场部署上线。
现在看来,以打造AI界操作系统的方式走出去的云从科技,在“成为真正的AI平台型厂商,构建AI应用及服务的生态体系”的愿景下,其商业化图谱愈发清晰。随着AI产业发展阶段的后移,身为“四小龙”中唯一全内资股东的AI企业,云从科技的投资属性已经注定他讲述的必将是一个长期故事。
结语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深度观察”报告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1565亿美元,增长12%;其中,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大约3100亿元,同比增长15%。预计2022年国内AI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573亿元,复合增速58%,产业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站在整个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市场与国家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未来AI仍会是整个智能化乃至资本市场的“宠儿”。
一组数据同样可以直接证明,翻看近十年的AI行业投融资情况,在2021年,国内AI行业投融资金额达到3343亿元,创造了国内AI行业新纪录。对于身处这个赛道玩家而言,无疑是有利的。
正如小米创始人雷军所言,“创业成功的本质是找到风口,顺势而为。”加上自身创造的先发契机,这样的机遇是双倍的。云从科技就是典型之一,站在AI行业“第二浪”潮头上,身为人工智能行业收入规模超10亿的科创板唯一投资标的,未来的长期故事更是值得我们期待。
来源:松果财经
原文标题 : 从“模式创新”到“科技破局”,云从科技如何穿越时代变革周期?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火热报名中>>> STM32全球线上峰会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