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重磅!小米开启双线造车

2021年3月,小米宣布进军汽车领域,计划10年投入100亿美元,首批投入100亿元。开始造车以来,小米汽车业务就不断传出重大消息,大动作不断,前不久还透露首款量产车将在2024年登场。

(源自雷军公众号)

9月,小米汽车实体公司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北京,工厂也定在亦庄。值得一提的是,雷军此前就曾说过,小米汽车将会是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大的创业项目,会是他竭尽全力打造的未来规划。

12月13日消息,有知情人士表示,小米控股的生态链公司智米科技已加入造车大军,该公司此前是小米生态链的重要企业,主营空调、空气净化器等产品,但是却由小米直接控股,可以看做是子公司。

智米科技的造车,也被看做是小米汽车的双线准备,将两手同时抓,带来更多可能。

国内造车浪潮开始涌动

近几年来,以“电车三剑客”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以恒大、宝能为代表的房地产玩家,以及滴滴、华为等科技巨头,在打造智能电动车上蜂拥而至,一直活跃在互联网前沿的小米也没有缺席。

自官宣造车,到正式建队,小米汽车正在急速扩张,目前已经超过500人,研发中心分布在北京、上海和武汉等地。据了解,小米汽车的整车研发中心在上海,北京团队更偏重自动驾驶、座舱和供应链等方面。

2011年,由一碗小米粥开始的手机故事,在2021年,转向了新能源汽车,手机踩中了互联网的风口,成就了小米这个最年轻的世界500强。然而这一次,小米还能踩中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吗?

很难!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迎来拐点,政策层,中国国务院最近发布的《中国2035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中提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目标要到20%,2035年纯电动汽车要成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源自雷军公众号)

但是新能源的风口上,已经挤满了竞争对手,而且个个都不容小觑。特斯拉和蔚来、小鹏、理想已站稳脚跟,阿里、华为、百度也抢跑一步。造车时间周期比手机更长,小米此时出发,已失去了先发优势。

具体看来,2021年1月,百度官宣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后又被曝已经有猎头公司为其在江浙沪地区招揽造车人才。2020年10月,华为发布了可以与车企深入合作的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一个月后,阿里联合上汽推出了智己汽车。国内造车浪潮也开始涌动。

或许是小米也感受到了造车时间的紧迫,开始布下智米科技这条造车线,以期用多线造车的方式,平衡各方诉求,在追赶竞争对手的同时,以内部赛马来加快造车节奏。

风口上的猪,有可能起飞,但是风口上的猪太多,处在边缘的就有可能被摔死。风口上确实来了,根据IDC数据,政策助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在未来5年增长强劲,2020年至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6.1%。

然而,在风口上起飞考验的是速度。小米现在入局还赶得上吗?

要想借助风口起飞,第一个考验的就是速度。“别人做了五六年,小米现在才做,晚不晚?

与先行者的时间差,可能是对小米最大的考验,汽车工业的长周期也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差距。对照国内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和理想汽车先后成立于2014年和2015年,从成立到交付第一款量产车,最短者耗时三年。这也是小米为自己设立的时间表,雷军在采访中表示,做一辆车的时间比较长,快一点也需要三年时间,也就是说,乐观情况下,小米的第一辆车将在2024年出厂。

雷军坦言,有许多人并不看好小米造车,“你们是外行,估计搞不定”,他也清楚,汽车工业非常复杂,投入巨大,周期长,弄不好就容易翻船。

所以,造车是小米的一场豪赌,成则继续起飞,败则阴沟翻船。

小米新十年的一场豪赌

新能源汽车市场庞大,但留给小米的时间已然不多。更需要思考的一点是,小米能不能耗得起,因为等待小米的,不仅有厂商之间的竞争,还有烧钱和量产时间点上的平衡。

然而小米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人人都掂量出了造车对小米的重要程度,而急迫和焦虑也很难掩饰。

一方面,小米需要一个新故事,讲好手机和AloT业务的新故事。2018年上市以来,小米的股价并不积极,一度成为了年轻人第一只被套牢的股票,股价一度腰斩,甚至不足发行价的一半,如今重回发行价,小米用了3年,智能手机、IoT物联网)及生活消费产品与互联网服务业构成了小米的营收来源。

然而,智能手机市场已是一片红海,增长空间有限,受限于品牌定位,小米的高端路线一直没有走通,硬件综合利润率低得可怜。

l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是小米收入的另一支柱,如今IoT增速也大幅下降,2020年该项业务的营收增幅同比下降33.1%。

另一方面,小米一年内动作频繁,密度大,节奏快,都被视作是急迫和焦虑的信号。雷军说明决策过程时介绍,2021年1月15日,调研造车开始。75天内,进行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深度交流,管理层内部讨论4次,举行2次正式的董事会。

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不好做是共识,在雷军的底气和笃定的背后,推动创立即将11年的小米冒险尝试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焦虑。

但是All in造车,小米真的烧得起吗?2020年,小米集团的净利润是130亿元,2019年为115.3亿元。而造车业务很可能烧掉这笔钱,蔚来CEO李斌曾表示,其4年烧掉约220亿元,仅2019年便亏损113亿元。

在新十年的豪赌中,时间线越长,造车业务就会像“现金粉碎机”一样,将小米拖至亏损边缘,甚至影响其手机+AIoT业务的投入。

新十年的小米,不得已地选择了一条艰难、充满挑战的路,在冲击高端手机市场的同时,进入烧钱快、量产难的智能电动汽车行业,雷军的勇气、决心、体力和投入值得称赞,但资本是冰冷的,检验结果的,从来都是真金白银。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