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企业“共享创新”,是一个大趋势
近几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中国“双循环”格局加快形成,基础科学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作用越来越凸显。
被看作是创新高地的全球各大湾区都在加速抢占新一轮科技创新变革的机遇。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领头羊”,粤港澳大湾区以均衡发展型数字经济为牵引,背靠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和完整产业链基础,获得了独特科创位势。
但相比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科创方面仍有明显的短板,亟需进行科技突围,这需要湾区内的大企业、中小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效等通力合作,共同破局。
今天,首届湾区科创峰会在广州举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规模的高端科学交流平台——“大湾区科学论坛”主议程下的特色活动,峰会聚集了来自粤港澳三地、产学研三界的专家学者和科创企业代表。推动共享创新,构建粤港澳湾区科创共同体,成为嘉宾们的一致共识。
湾区科创峰会现场
作为此次峰会联合主办方之一的腾讯公司表示,未来将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搭建“湾区科创峰会”这个平台,助力更多中小科创企业交流和发展,向“专精特新”迈进,解决更多实际“科技痛点”,推动培育更多世界级“隐形冠军”,履行湾区大企业的应有责任。此外,腾讯基金会还启动了“技术公益创投计划”,在全社会营造全新、可持续的公益生态空间。
作者 | 肉包编辑 | 齐马商隐社研究团队商业组本文为商隐社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
“共享创新”是必然趋势
1994年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到今年已有27年。
这些年中,互联网早已成了嵌入每个人生活的基础设施,深深地改变和重塑了商业模式、产业形态、社会面貌和民众的生活方式。
90年代中国进入PC互联网时代后,BAT成为掌握搜索、电商和社交的巨头,也是三大流量核心入口。
大概在2012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开始迅猛发展,当年的手机网民数量就达到了4.2亿,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时长、流量比PC有10倍以上的增长。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十多年中,造就了又一批互联网新贵。分布在本地生活服务、网约出行、算法资讯、电商零售等行业。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铺遍人们生活的每个边角以及新增流量的逐渐饱和,业务增长已经逐渐触及天花板,信息技术革命迫切需要寻找下一个潜在增长点。
而这几年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实践以及未来5G基础设施的大规模铺开应用,指明了这个增长点就是产业互联网,且这是一个不可阻拦的大趋势。
马化腾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今天我们面临一个新问题,即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转变。”
与消费互联网不同的是,产业互联网每一个行业的结构、模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产生降本效应、提高效率,形成资源优化配置,产生1+1>2的效益。
很多企业早已在产业互联网方面加大了布局,比如作为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引领者的腾讯,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战略,揭开了其迈入下个发展阶段的序章。
发展产业互联网,首先要从积极调整自身开始。
2018年9月30日,腾讯宣布调整内部架构,原有七大事业群(BG)重组为六大事业群,并成立全新的事业群——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承担腾讯开拓产业互联网的历史任务。这被称为“930变革”。
这几年,借助在云、安全、人工智能、位置服务等领域的深厚能力,腾讯在多个行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比如腾讯云大数据,算力弹性资源池达500万核,算力国内最强,每日分析任务数达1500万,每日实时计算次数超过40万亿,能支持超过一万亿维度的数据训练。
但发展产业互联网,注定没有一家企业或者服务商能满足全部需求,即便是腾讯这种体量的大企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提到,产业互联网的全面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仅仅是开始。发展产业互联网要以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重来探索新的发展之路。发展的方向势必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
这就需要进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进行深度融合,在数字经济领域积累丰富资源的互联网大企业很重要的角色是连接器、工具箱、生态共建者,为各行各业进入数字世界提供丰富的数字接口,使产业链上的领军企业、中小企业、科研院校、服务业公司、互联网平台等能通力合作,共同推动管理和技术创新,各得其所,并多方共赢。
由此,也就实现了“共享创新”:科研龙头牵手科技巨头、龙头企业搭配中小企业、企业与高校共建科研能力等,在多维度多领域构建“科创共同体”。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腾讯第三次关键布局
提到“共享”“开放”“生态”,就不得不谈腾讯之前经历的两次重大战略升级和架构调整。
2005年,腾讯看到了社交、网游、网媒、无限等市场机会的萌发,果断进行新业务布局,并将公司从按功能模块分工转为BU制,使腾讯由一家初创公司转向规模化的生态协同,单一的社交产品变成为一站式生活平台。
第二次是在腾讯刚打完“3Q大战”后不久,经历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彻底战略反思后,腾讯打开了大门。2011年6月,腾讯第一次举办了“开放大会”,承诺提供开放的平台与开发者合作,一起分享市场空间。
此后,“开放”成为腾讯的核心,它将流量、用户资源等开放给第三方,而把自己变成一个第三方的服务平台。
从封闭走向开放后,移动互联网崛起,“互联网+”带来的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腾讯也在向共享共赢、没有边界的生态型组织进化。
此次“共享创新”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腾讯在产业互联网的生态“团战”奔跑中,顺应时代潮流的重大布局,是腾讯又一关键性的生态开放。
不过,相对以往两次布局,这次要实现的目标无论哪个维度,都有更高的难度和复杂性。
首先从技术支撑来看,产业互联网的技术基础不仅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连接技术,而且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据存储、处理技术,以及虚拟现实、区块链、3D打印等。
其次从连接对象来看,与消费互联网只是实现人与人的连接不同的是,现在经常提到的“万物互联”是产业互联网的目标。
再次从应用对象来看,消费互联网服务的是消费者,而产业互联网主要是应用于企业从研发设计到售后的全价值链,并且连企业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等整个生态一并服务。
这也就意味着,在复杂的产业网络中,任何单一平台都没有能力独自织就整张产业互联网,多平台协同努力是必然方向。而且,如果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只能容纳几家千亿美元级的企业,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有可能容纳几十家、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表示:“产业互联网是一个全新领域,很多层面甚至迈进产业实践的‘无人区’,需要集合学界、产业界多方力量,共同为未来发展探索方向。”
近几年,进一步开放后的腾讯利用云、大数据、连接、AI等能力,弥补工业和互联网之间的鸿沟,帮助传统工业解决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为数字化方式在工业制造业落地提供了必要支撑。
比如腾讯云与TCL华星光电的合作。液晶面板质量、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液晶显示器亮度、对比度、色彩、可视角度等性能的高低,此前华星光电主要依赖质检员来判断处理,每名质检员每天需要对1万张产品图片进行检测,但这样难免也会有很多疏漏之处。
腾讯云与华星光电利用腾讯优图AI图像检测技术,导入了国内面板业缺陷判别的首例人工智能项目——ADC项目后,识别速度提升了10倍,缩短生产周期40%,缩减人力50%,保障了面板的品质。
腾讯也在家电、市政、农业、航运、出行、办公等各领域与实体企业进行了合作,推动了众多企业的数字化改造。
发展产业互联网,很需要更底层的技术创新,这就要从科研和人才两方面进行突破。
腾讯多年来与高校进行了深入的科研合作,比如与北京大学共建的“北京大学-腾讯协同创新实验室”,主要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其他新兴科研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学术合作和人才培养,是产学协同创新的一体化平台。
而在科技人才培养上,也有犀牛鸟开源人才培养计划、“开悟”AI大赛等,构建产学研合作的人才生态,加速前沿技术的应用转化。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成长是关键
在腾讯合作的众多企业中,很重要一类就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一类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产业互联网的推进。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具有“小而精”的特点,规模不大,但拥有各自的“独门绝技”,在产业链上具备一定的话语权。
这与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提出的“隐形冠军”很相似,但又存在很大的区别。
“隐形冠军”大多都是中间制造商,在细分领域建立了竞争优势,甚至一定意义上具备了垄断话语权。而“专精特新”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利器,比如在芯片上我国一直都处于被“卡脖子”的状态。
目前,虽然我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但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既有基础装备和核心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产业链上“断点”“堵点”较多,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杀手锏”技术的问题。
所以,目前大量中小企业仍处于转型升级的探索阶段,如何更有效推动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是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政府工作报告(2021)》中提出“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腾讯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引领企业,近几年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以自身技术、资源等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成长。
比如,腾讯云与富士康的工业富联联手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平台。
工业富联偏硬,腾讯云偏软,工业富联有着先进的工业科技,想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将自身使用的工业应用、工业模型输出,能够服务中小企业。腾讯与富士康联合进行创新工业PaaS平台创新,形成灵活扩展,开发运营一体化的先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富士康工业科技能力输出。
两者联手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连接海量工业设备,积累了一大批工业机理模型,搭载上千个工业APP,依托富士康构建的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渤海湾、京津冀业务版图,已在广东、浙江、山西、河南等17个省市推广应用,服务了近千家工业企业用户。
截至目前,腾讯已经与8000多家合作伙伴共建,形成300多项联合解决方案,为医疗、教育、出行、金融、工业、零售等20多个行业的30万家企业提供服务,共同合作超过1000个项目,创造了百亿营收。
这些都是腾讯引领支撑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一个切面。
合力打造“科创湾区”
当前,通过“共享创新”实现产学研融合创新发展,也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创湾区”的要求。
正所谓,全球竞争看科技,科技竞争看湾区。
当前,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都在以最大力度打造全球科创高地——旧金山湾区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牵引,在科研和数字领域有着显著优势;东京湾区集中了日本70%以上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成为日本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作为全球金融和文化中心的纽约湾区,也将科技作为应对全球竞争的关键词。
而占全国GDP近13%的粤港澳大湾区是继上述三大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也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群之一。
一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达到两位数,以数字经济相关制造为代表的高科技制造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更超过35%,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我国科技创新的领头羊角色。
这里既有华为、腾讯等优秀大企业及他们打造出的良好科创生态,又在教育科研领域拥有突出资源禀赋优势,再加上完整的产业链基础,各方合力成就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湾区中“人无我有,人有我全”的独特科创位势。
但从目前来看,相比其他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仍处于“大却不优”状态,科创引领力仍有待提升。同时,科学创新能力是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突出的短板。
尤其是近几年,复杂的国际关系增加了国际创新合作不确定性,粤港澳大湾区是受冲击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实现科技突围。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而加速推动产学研融合、推动共享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回顾腾讯、华为、大疆等大湾区企业发展历程,它们无一不植根于大湾区产学研合作土壤,又在成长中进一步推动地区内产学研融合。
现在我们讲共同富裕,其真正含义是先富带后富,而从创新的角度,也应该是“先强带后强”——通过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带动创新能力不太强的城市来实现共同发展。
在今天腾讯联合主办的“湾区科创峰会”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谈到“科创湾区”发展时谈到“大科技企业中,以华为和腾讯为代表,一个是硬科技,一个是数字平台。二者要形成‘双轮驱动’,先强带后强,携手中小微和创新创业企业,协同推动共享创新。”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
樊纲认为,推动共享创新,要做到科创要素的共享,打造最友好创新环境的创业湾区,例如实现科研人才企业与机构的双栖,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打通科研机构和企业“旋转门”,在其中发挥好大企业的作用,形成各方基础科研力量联合之势。
科技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大事,也是这个时代的大势。要实现科技突围,既要关注底层技术,也发挥好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