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智慧养老,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

2020-12-10 15:08
物联网智库
关注

作者:赵小飞

物联网智库 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导  读

科技的发展让老年人越来越孤立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思路的改变和创新,让老年人也能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让新的技术也成为服务老年人群体的工具。

昨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了一篇《上海:独居老人水表12小时不走自动预警》的推文,不到3小时的时间,超过500万人看了这个视频,收获了15万以上的点赞。记者对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走访时发现,该社区为独居老人安装了门磁、烟感报警、红外监测等系统来促进智慧养老的落地,例如智能水表会将12小时内读数低于0.01立方米设定为预警线自动报警,居委会干部会第一时间上门探视老人,并将核实情况上报街道责任科室。

作为物联网从业者,笔者坚信类似的方案和场景已经比较成熟了,然而看到这一新闻,还是禁不住感慨,科技的发展让老年人越来越孤立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思路的改变和创新,让老年人也能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让新的技术也成为服务老年人群体的工具。

智慧养老,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

老龄化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应对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足见其重要性。

2017年,国务院公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预计到2020年,中国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1.18亿独居和空巢老人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意味着这么大群体的老年人长时间无人陪伴和看护。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独居和空巢老人无法获得专门的商业养老服务,因此居家和社区养老成为核心的手段,我国老龄化事业发展目标也是“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由于缺乏专门的人员对其服务,独居和空巢老人的居家社区养老不一定能得到保障,而通过最新科技手段实现智慧养老或许是服务这1.18亿老年人群体的一个重要方式。

早在2015年,民政部等10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对社区居家养老就明确提出:

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对老年人信息的动态管理。支持民间资本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和各类社会主体服务供给,发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发展老年电子商务,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服务项目。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的“居家社区养老工程”中也提到:

实施“互联网+”养老工程。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智能终端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平台、信息系统、APP应用、微信公众号等,重点拓展远程提醒和控制、自动报警和处置、动态监测和记录等功能,规范数据接口,建设虚拟养老院。

2019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实现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改善服务体验。

可见,物联网是智慧养老中一个核心的技术手段,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针对独居和空巢老人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

让老年人有尊严的享受最基本的养老服务

虽然居家社区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但居家社区养老商业模式并不清晰。去年,著名人口学家乔晓春在一次论坛上曾表示,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仍然处于亏损的状态,实现盈余的养老机构只占4%,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商的日子更不好过,很多社区中的养老驿站、养老照料中心都是惨淡经营,即使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是直接拨款,也难以实现盈利。

当然,专门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一次性投入巨大,而采用智能化手段,提供最基本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可以探索出一定的商业模式。由于成本较低,一般会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或家庭购买的方式,比如一些智能硬件、穿戴设备的购买。

针对居家智慧养老,多年来物联网从业者从未停止探索。居家智慧养老一般都会涉及到智能硬件的使用,并采集相关的数据,不过数据的采集可以分为有感采集和无感采集两种方式,不同方式决定了物联网方案的落地难易。

有感采集一般是给老人佩戴监测设备,比如手环、手表等穿戴设备、跌倒监测仪、拐杖等。这类设备的优势在于能够精准了解老人体征相关情况,但弊端在于要求老人日常必须使用才能获得数据,而且很多老人总认为自己被时刻监视着,对其有明显的抗拒心理,不会配合佩戴,导致数据获取不准确,而且大部分设备采用WiFi、蓝牙等短距离通信手段,老人主动联网率低,网络配置也有一定复杂度,导致数据无法获取。

无感采集就类似于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智能水表、门磁等设备方式,虽然获取的不是老人直接的体征数据,但用水、出门等是老人日常起居、饮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为,通过设备获取的都是客观的数据。另一个优势是,这类设备是通过NB-IoT低功耗蜂窝网络接入,开机即联网,保证持续获取数据。

智能水表的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对独居老人极端情况进行客观反馈,独居老人12小时没有用水就是一个很值得警惕的信号。加上门磁、红外等智能设备数据的交叉验证,对于一些极端情况能够做到精准判别。可以说,这是在无感情况下,让老人有尊严地享受到一个最基本的养老服务。

AI识别、NB-IoT、数据生产要素价值,驱动项目实现

在笔者看来,虽然借助智能水表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并不是新鲜事,但其落地是多种技术和商业结合的产物。在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这个案例中,笔者注意到这些水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新智能水表,而是在传统老的机械表基础上加了一个数据采集终端的“盖子”,在不对原有计量表改动的前提下快速实现智能化。

虽然目前智能水表发展迅速,但市场上仍有大量存量的传统水表还在生命周期中,这些表计不能一换了之。大量独居老人居住在老旧小区,其水表大部分为存量传统表,要通过智能水表实现养老服务就只能在存量表计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关键一步是对表计读数的精准识别。笔者也向提供这一解决方案的厂商羿娲科技了解过其方案原理,发现这背后实际上有较为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

存量水表数量巨大,而且类型各异,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不同厂家多达上百种,而且表中的水珠、水泡、水纹等情况,以及表盘脏污、表盘冻裂、灰尘、反光等都可能使读数识别出错,要低成本地实现精准识别,需要大量的深度学习才能胜任。因此,其算法要支持上百种型号表计和不同读数规则,具有预判和自学习能力,而且由于成本、功耗和传输带宽的限制,在识别精度基础上还需要算法支持形成低分辨率、低成像质量的图像。可以看出,仅仅水表的读数识别一项工作,背后是羿娲科技的AI能力的积累。

当然,支持抄表场景最有效的无线通信技术,NB-IoT是这一案例所采取的通信方式,保障网络的覆盖,为智能水表低功耗、免维护打下基础。过去几年,NB-IoT取得长足进步,目前NB-IoT网络覆盖、应用场景、产业生态和成本都能够支撑其规模化发展。这一案例中的门磁、红外、烟感报警器也无一例外采用NB-IoT通信方式,成为智慧养老背后的“功臣“。

这一项目最终形成闭环还依赖于数据的价值挖掘。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其中一个亮点是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文件中,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要素之一。在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这一案例中,充分体现出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从传统意义上看,智能水表产生的数据更多是给水务厂商带来智慧抄表和智慧水务的价值,然而这一数据目前也能够用于居家养老,又赋予了公共服务的价值,若再加以挖掘,可能还会对其他领域产生新的价值,数据的生产要素特征让项目能够快速落地。当然,数据生产要素特征是建立在数据隐私保护基础上,这一案例中抄表数据用于智慧养老也不例外。

根据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该街道现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占全街道总人口39%左右,属于人口深度老龄化社区。作为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街道,通过这些手段的应用,让民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今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布,提出了要让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智能水表、智能门磁、智能烟感等物联网手段虽然只在一定程度上助力老年人最基本的养老服务实现,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假以时日,相信各类技术创新能够更好服务于智慧养老。技术的发展不是要形成冷冰冰的黑科技疏远老年人群体,要让老年人也成为科技发展的受益者。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