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为何能抢占市场份额、提前实现盈利?
三、能否说服资本市场?用户是第一关
公开信息显示,嘀嗒出行成立至今共完成4轮融资,最近一次为2017年3月的D轮融资,由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任合伙人的蔚来资本投资。随后三年间,再无公开的融资消息传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嘀嗒出行在此时上市的必要性。
顺风车与出租车的业绩与发展空间,是目前支撑嘀嗒出行IPO信心的重要来源。嘀嗒从2019年开始实现盈利,顺风车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66.5%,而在成长性上,招股书援引Frost&Sullivan报告称,按交易总额计算,2025年顺风车的潜在市场总规模将达到人民币5229亿人民币。而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19年中国城市出租车数量为139.16万辆,出租车客运量总规模为347.89亿人次,其中网约出租车客运量所占比重为37.1%,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那么,抢先上市,会是一个胜利的起点吗?
上文提到,嘀嗒的盈利方式主要来自顺风车与出租车的服务费,其中占比最高的顺风车服务费抽成比例已经达到8.3%。而行业中顺风车抽成比重普遍在10% 以下,服务费的提升空间有限,嘀嗒在过去靠提升服务费来提升盈利能力的路径已初步见顶。
另外,2019年后续相继涌入包括哈啰出行、曹操出行等品牌,加之滴滴的顺风车业务又逐步恢复,顺风车赛道竞争日渐激烈。从行业性质来看,无论是专车用户,还是出租车用户,亦或是顺风车用户,一定程度上用户需求与属性是高度重合的,这也意味着有着较大流量优势的平台能快速的进行各业务模式之间的相互渗透。根据招股书,嘀嗒出行App注册用户总数为1.8亿人次,而滴滴出行在2019年时透露的注册用户数已达5.5亿人次。
在这样的情况下,嘀嗒用户规模未来如何增长成为了说服投资者们的重中之重。
而在安全合规方面,上市后,嘀嗒的顺风车业务,将会受到更严苛的审视。今后监管机构可能会提高对顺风车平台的监管审查水平,同时新法律及法规的出台可能对嘀嗒的业务有影响。嘀嗒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适应该等变化,且在此过程中也可能产生大量合规成本。
据媒体统计,2019年5月至今年9月,嘀嗒出行运营主体北京畅行公司存在64条行政处罚记录。嘀嗒出行在招股书中也提到,“公司面临与顺风车市场法规有关的不确定因素。不遵守法规或发牌制度或其变动可能对该公司的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为了帮助国内的出租车行业完成数字化转型,提升平台自身的用户体验,嘀嗒出行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及大数据分析等专有技术领域持续重点投入。尽管嘀嗒出租车业务已经在与出租车企业、地方政府的合作上取得初步的成绩,但目前这一业务经过一年多的打磨尚未盈利,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成长期,也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在这领域,滴滴、曹操出行等玩家已经进场,滴滴也已推出了自动驾驶出租车进行路测。
嘀嗒顺利完成IPO后,能否进一步扩大自己在行业内的市场份额,并通过更好的技术创新、更强的监管力度帮助整个出租车行业完成数字化转型,这仍需观望。
作为一家以科技出行为主旨的公司来说,股价的变化很大程度还是取决于这个公司得业务是否盈利。嘀嗒上市后产品能不能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发展能不能支撑股价,能不能走出更成熟、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上市或许才是面对真正挑战的开始。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STM32全球线上峰会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