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开放还是固守,当家电厂商填平护城河,能打破IoT上的巴别塔?

2019-11-12 11:16
电科技
关注

开放还是固守?对于一直期望自成体系以对抗互联网巨鳄的家电厂商们来说,选边站队的意义约等于在生存还是毁灭之间做出抉择。

自2010年开始,随着4G网络的普及、自动化的成熟,“万物互联”这个早在上个世纪就一直在酝酿的近似科幻的概念终于开始逐渐落地。

2014年,随着Google收购智能家居公司Nest,国内一大波公司跟风上前,消费者也随之逐渐接触到大量IoT产品,这个行业迎来了一次大爆发。

与其它行业爆发初期所遇到的阻碍类似,IoT行业的爆发,虽然暂时出现了一些头部企业,但是有一些硬性问题仍旧没有得以解决,而不解决这些问题,行业整体想要更上一层楼,无疑是难上加难。

1.jpg

在这些硬性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兼容性问题。虽然目前的IoT美其名曰“万物互联”,但是消费者和厂商都心知肚明,这和“世界大同”的口号差不多,好听但极难实现。现实就是,在这幅幌子底下,每家厂商真正做的,不过是“己物互联”,是IoT行业上的一座巴别塔——无数种语言共存,看起来相安无事,实则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互联互通无从谈起。

因此,想要在5G浪潮来临后实现行业的真正繁荣,破除各家的兼容壁垒,实现全场景、全产品的互联成为了摆在IoT行业所有从业者面前的一道艰难选择题。

IoT的变革时刻

对于头部厂商来说,兼容比自己小的品牌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难的是,如何说服自己去兼容同一个级别的友商——这相当于把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相让。

一个突破性的想法诞生了,那就是物联网护照。2019年10月13日,长虹信息安全灯塔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唐博在CCF区块链技术大会发表《物联网分布式信任协同解决方案》主题演讲,针对目前IoT行业存在的设备交流闭塞问题,提出“物联网护照”模式,基于设备之间的信息互换,实现设备与设备间的横向联接。

举例来说,“物联网护照”模式类似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护照,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属于不同的国家,但是通过各个国家统一协定的护照,我们却能被任何国家所承认,通过签证的方式去其他国家。

2.jpg

在“物联网护照”模式下,每个IoT设备都会有一个独一无二的ID,当所有的IoT厂商都遵守该模式后,各式各样的IoT设备就能在跨平台、跨产品的前提下,进行自由的交流、控制。

毫无疑问,“物联网护照”模式的出现对于消费者来说,意义重大,其避免了IoT独角兽的产品垄断,让消费者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自己需要的、价格合适的IoT设备。

之所以在IoT发展了10年后,由长虹提出“物联网护照”模式,最首要的原因当然是长虹作为家电厂商,作为平台性的IoT资源有限,如果能在不损坏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兼收IoT巨头们资源,肯定是最佳的行动方案,甚至对于很多其它家电厂商来说也有着一定的示范意义,尤其是那些正在固守平台战略的白电大厂们。

物联网护照只是为了兼收?当我们将视角放大到整合行业,纵向把握时代的脉搏就会发现,在现在这个阶段,提出物联网护照模式,还有这更深层次的意义。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四家企业颁发5G牌照——这也意味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据QuestMobile预测,随着商用牌照的发放,5G的商用正在加速,预计到2023年,5G间接经济产出规模将超过30000亿。

3.jpg

其中,5G网络高带宽、低延时的亮点,对于IoT产品来说,可谓如鱼得水。美国有线电视协会(NCTA)预测,随着5G网络的爆发,2020年,IoT设备的安装基数预计将增长到500亿台以上,与2012年相比,增长近5倍。IDC数据更是显示,预计到2020年,IoT市场规模将达到1.7万亿美元。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在5G爆发前夕,即使没有长虹提出“物联网护照”模式,也会有其它的厂牌号召整个行业进行IoT标准的互联互通。

在这一动作之下,必然引发IoT行业巨鳄拼命打造护城河与窥觊其成果第二梯队企业展开舆论拉锯战。

一个愿打,一个不愿挨

虽然由于涉及统计标准、平台等问题,目前市面上并没有客观的IoT市场份额统计数据。但是我们从各个厂商自己公布的数据还是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各家厂商在IoT上的进取之心。

小米在2019年Q2财报中表示,截止2019年6月30日,小米IoT平台全球已连接IoT设备数达到了1.96亿台(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同比增长69.5%;

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美的美居App注册用户达到3600万,IoT连接设备超过1000万台,用户深度使用的智能场景超过100个;

2019年初,海尔表示,海尔U+平台目前现有网器数为1800+万,在线用户达5500+万,每天产生4372亿次在线交互数;

至于长虹,其在2018年才确定AI+IoT的发展策略,至今仍没有展示其在IoT设备上取得的成绩。

从对比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小米作为较早入局IoT行业的玩家,通过轰轰烈烈的“造链”运动+高性价比策略,取得了不俗的市场份额。

4.jpg

并且,由于小米没有开放IoT设备通信,仅有“米家”内的产品才能与小米的IoT设备互联互通,这就使得消费者一旦选择小米的IoT产品,就会被小米牢牢抓在手里。 据小米有品CEO高自光透露,得益于小米IoT的联动,小米有品平台整体月复购至少在50%以上,最高曾到达过75%。

因此,站在独角兽的角度考虑,在自身已经收获足够的市场份额后,避免与其他品牌的联动,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家IoT产品激活量的高速增长,一方面也能有效的遏制其他品牌的发展,何乐而不为。

这很像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时,选择不与人共享自家的iOS系统,结果,也就使得iPhone不论在竞争多么激烈的市场中,始终保持高竞争力。

不过苹果没有想到的是,紧接着的2007年年末,Google就推出了类似iOS主打触控的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

根据IDC统计的2019第二季度移动端操作系统市场份额报告显示,Android占据了77.14%的市场份额,iOS仅占据22.83%的市场份额。

5.jpeg

虽然手机操作系统与IoT行业差的十万八千里,但是两者关于封闭与开放的道理却是想通的,并且我们不容忽视的是,传统家电厂商在硬件上的底蕴要比移动互联网时代从零开始的大多数Android手机厂商要出色的多。

“物联网护照”或许会成为必然

我们先设想下一旦整个IoT行业开放互通数据,将会出现什么情况。最显著的当属消费者不再被一个平台束缚住,这时候,产品的好坏与价格的匹配与否将成为消费者的着眼点。

站在厂商的角度考虑,IoT行业开放互通数据就会像回到传统家电时代一样,仅需专注产品,关注营销,即可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对于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整个家电行业发展来说,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正如前文所说,已经“成长为恶龙”的IoT独角兽们不可能放弃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护城河。因此,想要让IoT行业有所进步,只能从IoT独角兽外部开始。

虽然从目前来看,以小米为代表的IoT独角兽们收割了大批的市场份额,成为了寡头,但是从行业与技术来看,IoT行业的红利期还没有退却,整个行业仍有十分大的变动可能。

从财报来看,海尔、美的、格力白电三大巨头2018年的整体业务依然保持强势增长,其中格力营收增幅达到了33%,海尔达到了12.17%,美的达到了8.2%。净利润方面,格力增幅为16.97%,美的为17.05%,海尔为7.71%。

这意味着,在传统的白电领域,海尔、美的、格力这些老牌家电厂商依然有着十分强劲的市场表现。

6.jpg

既然1V1拼IoT资源,老牌家电厂商对比IoT独角兽没有任何优势,那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老牌家电厂商联合起来,或许会是破局的利刃。

虽然目前仅有长虹呼吁建设“物联网护照”模式,但是正如前文所言,在5G来临前的生死攸关转折点,即使没有长虹呼吁,也会有另外一家厂商做这件事——这也意味着还有其他厂商会积极响应长虹的呼吁。

一旦隶属第二梯队的IoT厂商形成合围之势,那么就会让IoT独角处于很难的困境。 试想一下,如果在老牌家电厂商本身拥有足够的品牌实力基础上,消费者购买了老牌家电厂商的IoT产品后,发现除了“少数几个品牌”外,市面上的大部分家电都能与其互联互通,那么消费者再次IoT设备时,会购买哪家厂商的产品呢?

IoT中控或将成为5G时代最重要的入口

事实上,当我们从历史的角度考虑,IoT开放也是大势所趋。以开灯为例,我们随便进入现代社会的一间屋子,只需按动开关即可打开屋子中的电灯。

反观现在的IoT设备,在找不到物理开关时,还需要找到特定的中控、指定的软件才能进行控制,无疑会增加消费者的使用成本。

此外,随着万物互联程度的越来越深,IoT独角兽们面临的一个更显著的问题会是有些硬件覆盖不到——比如我们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汽车。

这时候,“物联网护照”模式的优势立刻就显现出来了,每家硬件厂商只需专注于自己的产品,再匹配合适的联网模式,即可与物联网中的任意设备互联互通。

7.jpg

当我们将视野拉回曾经,PC时代的中控是浏览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控是手机,那么IoT中控或许也将成为5G时代最重要的入口。

首先,从数据上看,IoT有足够的市场。截至2018年底,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已经达到80亿。IBM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300亿台IoT设备。这就意味着IoT足够有前景。其次,面对如此庞杂的IoT设备数,消费者必然会需要一个便捷的中控系统。

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厂商与软件服务商一定会积极探索出一个集权式的控制中枢,这个IoT中枢下连硬件设备制造商,上接消费者,既让硬件设备制造商回归了产品,又降低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正符合技术的发展规律,物联网的巴别塔,终有一日会轰然倒塌。

作者:邸天宇来源:电科技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