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不懂规矩站错位置,“代币”谄媚“区块链”逼于无奈

2018-03-28 14:17
潇湘财经
关注

去年八、九月份,央行明确表明立场“代币非法币”,全面封杀ICO和比特币;3月19日,G20成员国监管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请求遭FSB拒绝,理由是加密资产目前并未对全球金融稳定性造成威胁;同一天,香港证监会采取监管行动,叫停首次代币发行人Black Cell Technology Limited向香港公众进行的首次代币发行(ICO)。

比照2013年“比特币”刚进入国内市场后经历的跌宕起伏,表面上看起来,我国政府和国际趋势背道而驰,不信任比特币,“币圈”的合法地位始终未能与日本、韩国一样上位。实际上,今年2月初发布的“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前100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排名第三,阿里巴巴排第一,中国的实力丝毫不逊于美国等国际金融科技巨头。

3月20日全国人大代表徐诺金明确表明监管部门不会“一刀切”新兴技术,同时G20国成员达成共识,当前的数字货币定义为资产而非货币,所有成员国围绕着“数字货币”可能造成的恐怖威胁及监管问题进行讨论。而在3月1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联董事长葛华勇和金鹏辉联名提交《关于电子支付立法的提案》,建议抓紧从法律层面明确产业参与各方权利义务关系以及监管职责分工,从而防范支付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可以看出,国家从一开始就没有排斥比特币所蕴藏的技术,而是担心其滥用“代币”的行为,只是数字货币概念被泛化,野蛮生长的“代币”急火攻心恰恰偏离了轨道。

一、“代币”具备数字货币的影子特质,但其犯了“喧宾夺主”的立场性错误

数字资产火爆,央行功不可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央行对外界一直肯定的是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及趋势,却从未肯定私发代币的行为。“代币”投机者自作聪明,利用其与区块链天然衔接以及作为货币的“伪优势”夸大宣扬理想模型,其实质犯了“喧宾夺主”的立场性错误,进行集资创新甚至误导消费者衍变成投机捞钱。

现象1:数字资产是全球货币竞争的产物,“代币”充当急先锋

2008年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2009年第一枚比特币问世,在这样的背景下比特币更像是民间对全球货币竞争思考的产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金本位制,这就意味着对于全球化进程中涉及的国际间支付结算都需要经过美国这个中心体,这一流程就容易造成货币流通的效率问题以及由此带来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很简单的逻辑,任何事情需要经过第三方,就很容易被第三方卡脖子。如之前所提及的区块链技术与货币资产能进行天然无缝的连接,且先看各国的应对方式:

不懂规矩站错位置,“代币”谄媚“区块链”逼于无奈

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明朗,对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不满情绪也在增加,很明显,各国不太可能在现行的货币体系中进行突破,那么,区块链数字货币却能够绕过美元这一第三方直接点对点进行交易,唯一需要的是达成共识机制,在链上更利于全球化的进展。存在诸多好处的同时,也给监管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但是谁也不想在这轮竞争中落后,在现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未能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之前,其“模拟替代品”往往会先行对市场进行“检验”,“代币”就充当了急先锋。

现象2:“币圈”衍变成投机,区块链成了挡箭牌

“代币”繁衍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行“代币”。它的特质一方面能够彻底颠覆国际货币垄断的格局,另一方面也能够挑战该国现行的法币体系,因此国家需要它重塑世界金融的格局,但又不希望它紊乱国内的金融秩序,所以“代币”早就意识到自己的坎坷命运。“不可能成为法币”那就“大赚一笔”,加入的人越多概念就普及的越快赚的也就盆满钵满。“币圈”衍变成投机,未必是件坏事,只是上船的消费者需要有独立的判断意识。

就如美国所言,“比特币”的本质就是资金传递者,“代币”最核心的价值应该是在于对资产的保护,重塑信用体系,而非替代“法币”的梦想尝试。“币圈”的使命是普及这样一个概念,顺便充当一回“劣币驱逐良币”的坏人,倒逼政府前行。“全面封杀ICO和比特币”,并不代表国家不支持数字资产和数字货币交易,而是这应该是央行要统筹的事情,民间自发布局就会引发很多的社会问题,诸如投机带来的货币动荡、匿名造成的金融犯罪以及反洗钱等金融监管难题。走错了“道”、用错了“心”的代币又不甘心就此腰斩,区块链便成了私下交易的挡箭牌。

二、区块链概念≠区块链技术,“代币”认知终将回归理性

这场战争必须也只能是由政府主导,站错立场一步错则步步错,在完成其概念炒作这一使命后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这一领域就可能会形成“央行主导-民间协作-市场参与”的格局。那么,整个链条中理解“区块链”的概念就显得格外重要。“代币≠区块链,区块链概念≠区块链技术”已是家喻户晓,那么,热火朝天的“代币”宣传的“区块链”有这么几点值得我们再次斟酌。

澄清1:关于“节点”与“去中心化”

区块链账本本身具备的无法更改并且能溯源的特性,为“代币实现点对点交易甚至借助互联网实现跨地域交易”提供了信任保证。在数字资产中发行方方面已经明确“代币”只是“法币”影子,目前还只能打着区块链的外衣进行融资活动,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去中心化”于区块链实际场景应用的意义。那么,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是绝对必要的吗?

“去中心化”以及“节点”的存在本质上是为了建立陌生方之间的信任效率机制,这在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中显得非常重要。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在小地域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易“去中心化”并没有那么重要。用户用微信转账买一瓶矿泉水和在区块链上消费,可能用户还更倾向于前者,并不需要全网“节点”广播。所以,周鸿祎就讲比特币是区块链唯一的刚需场景。因此,区块链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的切入中“去中心化”需求并没有代币宣传的那么明显,二者有一定的场景差距。

澄清2:关于“数据不可篡改”与“智能合约”

这是一个颠覆思维的创新举措,潇湘财经认为这才是区块链的核心,基于此区块链才有实现价值的共享可能。也就是你的资产转过去了,那属于你名下的资产就失效了。代币将这一特点归为建立共识机制的基础技术,基于此才有信任,因而也被人称之为“确权”,资产转移的过程会自动生成“智能合约”。关于这一点的说明是与现行的互联网支付技术进行比对的,互联网数字记录和传递是采用复制形式的,做不到失效的公信,同时互联网的数据是很容易被黑客攻击而篡改。确权局面的形式,便有了认可的群众基础。但是谁都可以发币,只要有人认可“代币”就被赋予了价格,就会出现局部圈子的占山为王,各类“代币”充斥市场的乱相,才有了各国政府的严厉监管之举。

需要意识到的是,区块链是互联网发展下的一门新兴技术,归根结底是将人类现实世界映射到互联网上,因此,它根本的目的还是要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解决实在的社会问题。譬如最新爆出的可口可乐研发的区块链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技术,用的正是这一特性。而前段时间流出的关于区块链技术用在食品安全溯源上,也是基于这一特征,只是我们需要明确信息的输入端,也就是首个节点的人是否可信,否则,玩家不靠谱,区块链技术也能被利用演变成“指鹿为马”的怪局。

澄清3:关于终端“加密”及过程“可追溯性”

比特币本意上的设计针对用户需求的“匿名性”做的很好,分公钥和私钥,对地址加密,因为无需第三方机构,所以点对点的两个终端都无需实名也能实现资产的传递。过程的“可追溯性”对于涉事双方而言是个利好技术,尤其是供应链端口,减少纠纷,能否信任也无需过多冗余的评判标准。货币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但加上“人”这一变量便有了风险。加密货币最大的隐患就在于“该保护的行为保护了,不该保护的行为也保护了”,洗黑钱行为大量涌入,“毒品、军火、人口贩卖”也横行其中,而共谋操纵币价的行为也无法追踪到具体的人,这将会对现实的金融秩序造成不良影响。现行大部分的国家政府对于此种不可控性为均采用监管的方式,如实行实名制认证。而一旦进行实名制认证,就违背了“比特币”发行的初衷,“代币”经营就缺失了一项重要的吸睛功能。

综上,应当明确区块链的应用方向应是“去中心化的交易场景”,而非“代币”所宣扬的“支付场景”。经过了3年的潜伏期,央行数字资产的脉络也越来越清晰,对于区块链该如何布局,市场该如何引导,“代币”何去何从都有了基础的框架,而“代币”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冷静下来调整立场,健康生存。政策出台,市场先行。炒热了舆论后,政府的作用永远只是监管和引导,因此,“合法合规”的问题才是其发展要注意的事项,投资者和消费者在接触区块链概念和应用区块链技术时不可忽视掉“人”的强大动能。

来源 | 潇湘财经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