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研发“神秘盒子” 可实时监测秦岭生态
秦岭深处,有没有人破坏森林?各种动植物们情况怎么样?这些都需要护林员频繁巡山检查才能获知。
而最近,西北大学一科研团队利用物联网技术,正在研发一种专门用于监测生态环境的“神秘盒子”,可监测附近百米内的影像、声音、温度和湿度,还可通过影像识别到底是哪一种动物经过。若此技术广泛应用,能大大减轻护林员工作量。
合作研发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秦岭生态环境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郭松涛在近期出席秦岭生态保护座谈会时,介绍了这项技术在秦岭野生动物保护中的试验应用。郭松涛从事秦岭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十余年,4年前的一个合作项目,使他了解了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物联网团队的研究。该团队成员陈晓江教授告诉他,现在物联网技术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实时了解快递运到哪里;美国的麻省理工的科研团队可以隔着厚厚一堵墙,了解墙背后是否有人经过。
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网络,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各种传感器、GPS、激光扫描器等互连,并与因特网连接形成的一个超级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特征,通过物联网,人类可用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秦岭生态环境监测中,进而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在国内并不多见。两个团队一拍即合,共同研发“物联网野生动物生态监测系统”。
咋工作
通过射频捕捉生命体识别位置和动作
据介绍,这套系统由许多个烟盒大小的盒子(也叫节点)组成,盒子里可根据监测的需要安装射频识别(RFID)、视频头、光照、声音、温度、湿度、气体等多种传感器。
据物联网团队王举博士介绍,装有射频识别设备的小盒子可以敏感地捕捉到从附近经过的生命体。其原理是,当生命体,如人或野生动物经过盒子时,会对盒子发出的射频信号造成干扰,利用这种干扰可以判断是否有生命体从盒子旁边经过,识别生命体的位置和动作。
而将这些盒子分散放置在一定范围的树林里,它们就能实时接收附近约一百米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气体、声音和视频等数据。在秦岭山区,装有摄像和声音传感装置的小盒子可以监测到野生动物的图像和声音信息。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6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19(第四届)中国物联网产业大会
-
12月13日立即申请>> 中国(合肥·肥东)AIoT企业家政企座谈会
-
12月13日立即报名>> 2019中国(合肥·肥东)AIoT产业发展论坛
-
即日-12.14立即下载>> 戴尔科技5G电信精准白皮书限时下载
-
即日-12.15立即下载>> 干货下载【是德科技白皮书】现成的信号分析仪测量应用软件为您节省宝贵时间
-
12月25日立即报名>> 【在线研讨会】智慧出行:亚马逊AWS赋能车联网行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