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化的中国汽车产业“魂儿”去哪了?
汽车行业在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国内众多车企和国外品牌汽车深度合作,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具体表现在中国车企可通过在合资企业的持股,轻易获得巨额利润。坦率的说,这种利润谁来做都可以获得,毕竟面对的是如此巨大的市场,充分竞争、缺乏理性消费。但是,中国车企们所获得的利润含金量很低(真不是眼红或嫉妒)。
一方面是国外的汽车品牌,拥有对中国市场的绝对控制力;另外一方面是自主品牌车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感觉依旧在少年时代,年少轻狂,很难笑到最后。如果企业领导者不在更高层面思考出路,这种二元结构,恐怕很难有根本性转变,即使有阶段性或局部的优势,会得而复失。
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整车制造行业的结构性难题,颠覆性创新,是走出来的唯一机会。
反观经销商这层,十几年不理性的大规模4S店投资,让主机厂挣足了面子,除了房子等硬件够雄伟,4S店的经营能力、效率、成本控制及自身的品牌建设等,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4S店投资者不是想如何靠真正的有效经营挣钱,而是沿袭了主机厂的贪婪,对车主施以高价以求迅速把钱捞回来,现在我们提到4S店,几乎就是等同于“高价”的感觉。当垄断打破,当市场信息对等,当竞争者加入,以4S店当前的经营效率,应当如何面对?
中国的自主汽车品牌不仅要挣钱、有品牌,还要有灵魂。同样缺了点魂儿的还有汽车后市场。
十几年前高大上的4S模式落地中国,就被极力吹棒。国人不信誓言,但信任雄伟的不动产,过度的4S店投资,与严重投资不足的社会类汽车服务机构,构成了二元化的中国汽车后市场。4S店里面的汽车售后服务除了价格贵,服务流程摆谱,过度保养层出不穷外,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正能量。追究其原因是虽然主机厂有品牌效应,但自身没有足够的品牌影响力,导致了4S店只能用重资产的硬件吸引消费者买单,但却很难实现真正的盈利。
按主机厂要求的4S店在管理上缺乏创新,缺乏灵活的经营机制,因此经营效率比较低,当汽车销售不挣钱,售后就必须大赚特赚,很多4S投资者也会倒苦水:天地良心,虽然收了那么贵的价格,员工工资也给得不高,但却只有少部分4S店在赢利。
十几年汽车行业的主要投资主要集中在授权的4S体系,把大量的资金投入车辆库存、土地、豪华的装潢、低效的团队上,这占去了总投资的大部分,而真正能让车主享受较好的服务和合理的价格,却成了纸上谈兵。
人们一股脑的想进入汽车的体制内,和前几年考公务员热有类似表现。与此同时社会类的汽车服务机构投资规模不足,难以形成品牌,难以形成对4s体系的有效竞争。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6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19(第四届)中国物联网产业大会
-
12月13日立即申请>> 中国(合肥·肥东)AIoT企业家政企座谈会
-
12月13日立即报名>> 2019中国(合肥·肥东)AIoT产业发展论坛
-
即日-12.14立即下载>> 戴尔科技5G电信精准白皮书限时下载
-
即日-12.15立即下载>> 干货下载【是德科技白皮书】现成的信号分析仪测量应用软件为您节省宝贵时间
-
12月25日立即报名>> 【在线研讨会】智慧出行:亚马逊AWS赋能车联网行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