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告别传统SIM卡 迎接无卡eSIM新时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已经习惯了手机中SIM卡的存在,这张小小的卡片承载着我们无数的人脉、信息甚至历史。从最开始的大卡,到现如今的Nano SIM卡,也许有一天,这张卡片会变得更小,甚至消失也说不定,而这一天就这么不期而至。

今年3月7日,联通在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郑州和长沙等6大城市率先启动一号双终端业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eSIM,目前已经支持的终端有苹果的Apple Watch Series 3。

SIM卡的发展史

如今我们享受着SIM卡方便插拔,以及流畅快速的上网体验,但是要知道SIM卡出现的历史相比手机来说非常短。历史上第一代手机仅支持嵌入式通讯标准,也就是入网参数被硬编码到手机终端内存中。

而这样的方式没有任何安全保护,类似NMT-450这样古老的模拟标准,订阅数据可以被任意复制到了另一部手机,这样便能免费拨打和接通电话。

因此便有了第一代被称为“用户识别安全(SIS)代码”的安全保护措施-总共有18为数字,每一部手机都拥有唯一的SIS代码被硬编码到应用处理器内,因此任意两部手机的SIS代码都不会重复。

但这样也导致用户更换手机的时候号码也要随之更换,非常不方便,因此SIM便应运而生。第一代SIM(1FF)在外形尺寸上与信用卡类似,但是这么大尺寸的SIM随着手机不断的小型化,已经不适合再插入手机之中了。

因此通讯行业发明出了一种简单且紧凑的SIM卡,这便是我们熟悉的mini-SIM(2FF),一般在芯的SIM卡周围均连接了一个1FF大小尺寸的塑料框,更新的形状因子将芯片和触点排列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卡片内,因此也方便于从手机中拔出。

在这之后还陆续推出了micro-SIM(3FF)和nano-SIM(4FF),但无论是形状、触点排列以及嵌入芯片的特性仍然和25年无太大差别。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物联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物联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