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通讯设备依然只是概念 技术可用性不成熟
导读: 在刚刚闭幕的2014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以及同一时间在京举行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可穿戴设备成为热点,其大多与智能手机连接,不仅移植了手机的电话短信等基础功能,还实现了部分移动互联网应用。业界指出,因技术难题未突破,应用及市场培养期较长,未来五年内可穿戴设备恐怕难成气候。
在刚刚闭幕的2014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以及同一时间在京举行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可穿戴设备成为热点,其大多与智能手机连接,不仅移植了手机的电话短信等基础功能,还实现了部分移动互联网应用。业界指出,因技术难题未突破,应用及市场培养期较长,未来五年内可穿戴设备恐怕难成气候。
“智能”概念遭热炒
一般来说,智能可穿戴通讯设备是指穿戴在身上、或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便携式设备,它不仅仅是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智能化。
近日,在由国内创新者社区“极客公园”举办的创新大会上,北京商报记者看到,仅智能手表、手环就有十几款产品展出,大多是来自北京、深圳、杭州、青岛等地的创业团队,它们往往借助App(应用软件)、蓝牙或NFC(近场通信技术)等方式与智能手机相连,作为智能手机的第二屏或配件功能。
此前,包括三星、索尼以及盛大果壳、TCL、金立均已在国内市场发布了智能手表产品,将手机的接打电话、查看短信、拍照、定时提醒等功能移植添加至智能手表上。
对此,北京一家从事智能手表研发的土曼科技联合创始人钱江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不同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概念具有碎片化、多元化的特点,由于手表的用户群广泛,同时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因此成为可穿戴设备领域的首个热门战场。
而以Jawbone UP手环为代表的智能腕带则主要迎合了当下消费者对自身健康、运动日益重视的趋势。除此之外,“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旗号还进一步扩展至体重秤、血压计、居家灯具等领域。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厂商所热炒的可穿戴设备实际还只停留在智能手机的基础功能的延伸,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市场要规模发展,其背后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应用生态等的支撑,而显然大多数厂商还并不具备条件。
技术可用性不成熟
可穿戴设备是近来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但在消费市场上却并未受到青睐,这是因为其可用性远未成熟,技术难题、应用生态等问题都并未解决。
博思咨询CEO龚斌指出,当下来看可穿戴设备的可用性并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就操作方式而言其依托的仍是触控操作,一些手势体感操作、交互操作等方式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运用得不尽如人意,更遑论可穿戴设备。
此外,电池续航能力成为智能设备的重要短板。北京商报记者从多家从事智能手表研发的厂商处获悉,产品的电池最多能维持两天的使用,用户往往需要一天充一次电,这并未给生活带来便利。要改善这一问题,需要芯片厂商提供超低功耗的处理器支撑,但目前还很难实现。
- 中兴将推个人安全可穿戴设备 携手合作伙伴探索物联网蓝海 2018-01-11
- 智能音箱销量首次超过可穿戴设备 2017-12-28
- IoT时代下可穿戴设备命运几何? 2017-12-07
- Tractica:2022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有望达4.3亿 2017-08-21
- 小米:全球第一大可穿戴设备商 销量超苹果 2017-08-05
图片新闻
- 即日-5.15 【有奖问答】 NI半导体测试应用有奖问答 立即参加>>
- 5月17日 2018消费电子自动化测试研讨会昆山站 参会有礼 >>
- 5月30日 OFweek2018中国高科技产业投融资论坛暨项目路演会 立即报名>>
- 8.30-9.1 OFweek(第二届)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大会 抢免费票>>
- 8.30-9.1 OFweek 2018中国(上海)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 预登记 索免费门票>>
- 精彩回顾 【在线研讨会】2000家制造型企业调研大数据总结分享 查看回顾
- 物联网
- 猎头职位
- 视觉工程师广东省/深圳市
- 技术研发总监广东省/深圳市
- 高级电气工程师广东省/深圳市
- 封装工程师北京市/海淀区
- 光模块结构工程师(无锡)江苏省/无锡市
- 光模块光学工程师 (无锡)江苏省/无锡市
- 光器件物理工程师北京市/海淀区
- 销售总监(光器件)北京市/海淀区
- 电路设计工程师(金华市)浙江省/金华市
- 结构工程师(金华市)浙江省/金华市
我来说两句
请输入评论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